小小兒童藝穗節——兩個「音樂」兒童劇
文︰羅淑燕 | 上載日期︰2019年1月30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主辦︰大細路劇團
日期︰25/12/2018;29/12/2018
城市︰香港 »
藝術節︰小小兒童藝穗節 »
藝術類別︰戲劇 »

「大細路劇團」在剛過去的聖誕長假期策劃了「小小兒童藝穗節」,為我們介紹本地有志從事兒童劇場的年青創作者和團體。我先後欣賞了「告士打道戲劇一號」製作的《愛麗絲漫遊迪樂園》和「故事音樂實驗室」製作的《一個汽球的故事》,兩個演出均在牛池灣文娛中心文娛廳,約二百人觀眾席的小劇場進行。在聖誕節這個熱門合家歡演出檔期,和許多兒童演出一樣,這兩個新銳藝團都把音樂作為其中重要元素,《愛》以音樂劇形式,並以唱歌作為主要故事線;《一》以聲音、純音樂配合故事,觀眾乘音樂作故事旅程。

 

故事中的角色轉變與比喻與兒童成長

 

告士打道戲劇一號製作的《愛麗絲漫遊迪樂園》並沒有直接使用愛麗斯夢遊仙境的故事,只抽取故事的部份角色作為元素。愛麗絲誤進神秘的「迪樂園」,卻有明確目標是為了尋找那個歌聲美妙的女孩。在笑笑貓暗中安排下,愛麗絲認識了三位各自面對自己困難的伙伴:介意自己出身而不敢接受公主愛意的「阿拉甲」;不敢違背父親意願、且不懂如何溝通的「巴斯新年」;還有以為自己只有戴著漂亮面具才能受人民歡迎的女皇。

 

演出的表演色彩豐富,服裝有趣,舞蹈編排和空間調度亦得宜,但因經驗不足沒有考慮舞台與觀眾席距離。由於筆者坐在階梯式觀眾席上,所以演員的能量、舞台畫面如舞蹈走位等都是好看的,但對同一場在第一排坐地氈、需要抬頭近距離欣賞的孩子來說,他們並不能看到同樣美麗的畫面、甚至可能抗拒誇張的演繹。

 

《愛》劇在一個以兒童為主要觀眾對象的作品來說,故事內容及編排均處理失當。首先在同伴遇上的困難與愛麗絲心魔的比喻並不恰當,劇本以「阿拉甲」認為自己身份低微而且貧窮,拒絕公主的愛,比喻愛麗絲認為學習音樂只是有錢人、中產家庭孩子的專利,所以覺得自己不配學音樂,這實在很牽強,加上處理上放大阿拉甲的愛情故事,以及阿拉甲一邊自摑說自己是「廢物」、「垃圾」,這自殘行為對兒童來說並不合適,而且與愛麗絲的連結非常薄弱。

 

在「巴斯新年」一段談及親子關係是三段比喻中最能貼近兒童的世界,「巴斯新年」學會勇敢和爸爸說出自己的心聲、還得到爸爸的認同時,我們最為期待主角愛麗絲如何從中學習、轉變並採取行動。但當愛麗絲鼓起勇氣準備要打電話給媽媽時,竟然因劇情要推進到下個冒險而遭打斷,實在可惜。而愛麗絲的行動和轉變集中在最後女皇一段,間接只加強了最後的訊息,白白錯失了之前經歷。兒童故事裡,角色轉變象徵著成長、蛻變,我們必須小心處理角色面對的困難的難易度(難易度以角色自身衡量),而角色必須在付出努力後衝破難關,才能為兒童的成長播下勇氣和堅持的種籽。

 

故事最後由角色鼓勵愛麗絲放膽去唱,儘管唱得難聽也不用在意、不用在意別人的想法,要愛自己本來的樣子。不清楚這會否就是創作者的百分百原意,但演繹出來讓人以為實踐夢想就只是任意的堅持便可,而堅持只是單純地排除萬能、堅持做下去就可以,有關夢想是為了追求卓越、成就更美好這些概念全部欠奉,那與旺角行人專用區的唱歌大媽有甚麼分別?這錯誤觀念在一般為大人而設的劇場還能讓觀眾自行批判,但放在兒童劇場實在不能不糾正!

 

故事音樂實驗室製作的《一個汽球的故事》故事情節相對簡單、清新,小女孩 Katie 收到媽媽送的一份禮物:一個大大的紅汽球。 她為汽球取名Charlie,她和Charlie 分享故事書,在故事的想像裡漫遊,但 Katie 一不小心,Charlie 便飄出屋外,開始它的冒險之旅。途中遇見了會用音調「說話」的小鳥、飄來飄去的白雲和月球上的餅姐姐。最後從餅姐姐身上認識了甚麼是「目標」,回家與Katie 出發完成「今年的目標」。

 

演出前的熱身遊戲連結了故事主角「汽球」,除了讓觀眾們做好主動投入故事的準備外,亦提醒我們汽球易破要小心保護的特質,這部份處理得流暢溫馨,故事姐姐溫柔親切,為之後的故事節奏和氣氛奠下基礎。

 

音樂為這個故事加添許多想像和驚喜,如許多音樂兒童劇場一樣,新奇特別的樂器本身已能引起觀眾興趣,看看是如何發出聲音、會發出的聲音是怎樣。音樂的角色也不只是配角,例如小鳥不會說話,但會發出與字詞相同的音調,彷彿提醒我們語言不只是溝通工具,也可以是音樂之一、用音樂來溝通。另外,當Katie 帶著Charlie 環遊世界時,悠揚的配樂仍然保持主旋律,但編曲上加入不同地標與文化的樂器和次要旋律或是當地具特色的聲音,使想象隨角色的紙影飄到遠方。

 

演出最後運用的紙影手法令人聯想起劉銘鏗(神父)《不太完整的棲息在大地》演出,同樣運用了立體書、紙影偶、配合實物影子。而《一個汽球的故事》的成功之處在紙影與音樂營造出浪漫而完滿的感覺,整體演出的風格統一。香港生活急促,不只成人匆匆忙忙的生活,孩子也被迫跟進時鐘跑,實在需要這種溫柔安靜的演出,讓家長和孩子放慢步伐,親近藝術,建立親子共同經歷。

 

給兒童的戲劇演出並不是把給成人看的一般舞台演出單純地「調低深淺度」、加入討好兒童「興奮的元素」(例如歌舞、互動)便可以,我們可以借鏡兒童文學如何脫離成人文學,並從中找到定位。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香港浸會大學 社會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