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空間玩遊戲 -《洞穴爆發:奇異毛球》的另類舞蹈體驗
文︰陳瑋鑫 | 上載日期︰2018年8月27日 | 文章類別︰四海聲評

 

主辦︰澳門藝術節
演出單位︰黃翠絲毛維Ersatz »
地點︰澳門舊法院大樓二樓
日期︰28 / 4 / 2018
城市︰澳門 »
藝術類別︰戲劇舞蹈 »

由黃翠絲與毛維共同編舞及演出的舞蹈及裝置劇場《洞穴爆發:奇異毛球》,於今年四月底,在舊法院大樓二樓的黑盒劇場空間中上演。長約一小時的演出,靈活運用了光影及裝置等元素,擴闊時空想像,給予觀眾不一樣的舞蹈體驗,令人驚喜。

 

《洞》的前身《好奇的留海》(Les Curious Fringes),早於2016年已經在比利時由香港藝術中心和比利時文化團體Les Halles de Schaerbeek合辦的「香港味道」中首演,並於翌年夏天在香港藝術中心的「香港×布魯塞爾跨文化藝術展演」中再度演出。我記得當時《好》於香港的演出,是整個節目壓軸的一個作品,沒有具體的敘事結構,印象也流於純粹的光、影、風變化,以及兩顆白色大毛球的不斷抖動,整體上未能帶來太多的聯想與刺激,空有一些舞台上的繽紛畫面,但卻未有在我心中留下深刻印象,也沒有太大感受。

 

是次在澳門藝術節2018的重構,作品由約20分鐘的短篇實驗,延伸至長近一小時的完整劇場作品,也從鏡框式舞台上的演出,移至運用上整個黑盒劇場的空間,無論是在空間應用與動作編排上皆豐富了層次,實在令人眼前一亮。來自比利時及法國的五位設計師,一直與黃翠絲及毛維合作發展作品,實在功不可沒,無論是負責視覺及裝置藝術的Camille Panza、Pierre Mercier及Marie-Laetitia Cianfarani,還是燈光設計Léonard Cornevin與作曲、音響設計Noam Rzewski,都有突出的表現,相互合作無間,令作品得以提昇。

 

從觀眾進入澳門舊法院大樓,步上二樓之時,已會於樓梯間見到從樓頂垂下的長長黑色紙條,在大家正式進入演出空間前,提供了一種過渡感覺,有著要步入一個暗黑叢林的意味。然後當觀眾魚貫走進二樓的黑盒劇場,赫然發現平常設有的觀眾席並不存在,迎來的只是一個暗黑的狹窄空間,四周都被黑紙所圍封,大家彷彿都被引入了一個黑洞中。當所有觀眾全部進場,其中一幅黑紙背後就冒出一點光,前、後、左、右遊移,慢慢大家都了解那點光應該是一個人頭頂上的照明。那個看不見的「人」在黑紙的不同位置,開始刺穿一個個小洞。觀眾都好奇去嘗試窺探洞外的空間,甚至與那「人」觸碰,與之互動。不過隨著小洞越來越多,洞口遭慢慢割破,黑紙牆也隨即被撕開,原來被封閉的空間也就被拓闊開來,觀眾們紛紛走進第二重空間。

 

在這第二重的空間,我們可以看到在台側的技術人員工作間,但仍然未見有任何舞者的身影,平常正面的深度表演空間也尚未可見,而是有一白色紙幕懸掛在前。觀眾此時可以坐到放置於地面,一些狀似被灰色岩漿覆蓋後的石頭或樹幹(實為類似橡膠物料的柱)上。觀眾就像經歷了從黑暗混沌,進入到一個光明境地,空間也由窄長黑壓壓的空間,擴充成一個能安坐的方正座席。

 

此段演出就以影子戲的方式展開,白色紙幕上呈現的是在地上爬、滾、跳的毛球身影。由於只見其黑影,未能掌握到當中的距離與大小,觀眾們就好像在看兩隻小昆蟲或淘氣的小精靈在自由耍樂,具體未有太大推展。一會,整面白色紙幕就直接往觀眾席的方向移走,迎面穿越觀眾。這次不再是讓觀眾移步去探索下一個空間,而是以另一種方式擴展演區,把安坐席上的觀眾們「拉入」黑洞範圍,而觀眾也終於看到整個被佈置成昏暗洞穴的黑盒劇場演區全貌。

 

黃翠絲與毛維二人化身成兩顆無以名狀的白色毛球,緊湊在一起,於遠端現身;然後這一團有機生物就慢慢步向觀眾,隨著節拍強烈的音樂,開始在演區中央抖動。演出至此,觀眾才首次看到兩位舞者的真身,但也只見二人小幅度的擺動,在相對開闊的空間及頗為暴烈的聲效之下,未有以大開大合的動作去回應,卻仍然以自己的節奏由二位一體慢慢成為兩個大毛球。不過過程中更為搶眼的,其實是從整個演區頂懸垂著的黑紙條,在不同的燈光變化下,配合音樂轉變,時而紋風不動,時而被大型風扇吹起搖擺,令空間也活了起來。

 

即使後來兩位舞者再進化成在地上以手腳爬行的毛球,好像貓狗般走進觀眾範圍,在座席中間穿梭,甚至與觀眾有接觸,嘗試跟他們來一點互動,但始終不及空間之光影變化般令人著迷。直到演出尾聲,黃翠絲與毛維二人才見有更多的大幅度動作,變化也較多,隨著舞動越見激烈,兩枚毛球也漸見人形。最後二人舞至累極,雙雙把套在頭上的毛球裝扮拿掉,露出喘氣中的真身人頭,直視觀眾,一時間突破虛實,把觀眾從虛無時空中的黑洞,拉回現實中的黑盒劇場空間,呈現汗如雨下的真實舞者,為演出留下一個有力的注腳,餘音裊裊。

 

《洞》的有趣之處,是雖然它以舞蹈及裝置劇場為名,但當中並沒有我們慣常認知,以清晰肢體動作與音樂互動、在空間不斷遊走的舞蹈演出,也並非如當代「非舞蹈」(Non-dance)實驗般,純粹呈現身體日常或異化身體,而是老老實實的讓舞蹈與裝置並置,互為幫助,且有機地扣連。空間在整個製作中的角色,重要性絕對不比兩位舞者的演出低,甚至可以說是重中之重。由觀眾步上樓梯前往劇場,進入圍封的黑暗窄房,到展現座位,再到白紙幕退去,讓洞穴曝光,整個空間也隨著改變。單單透過空間的改變,已經彷彿在訴說從天地初開,世界如何從混沌中生成的故事,令人不得不佩服五位比利時及法國設計師的巧思,以及兩位既編且跳的年青舞蹈家的視野與投入。

 

 

第二十九屆澳門藝術節:

《洞穴爆發:奇異毛球》   

場次:2018年4月28日,晚上8時,舊法院大樓二樓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資深藝評人及表演藝術研究者,自1998年起於港澳不同媒體上發表有關劇場、舞蹈及視藝等評論與專題文章。曾任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項目經理(2015-2017)及香港舞蹈聯盟《舞蹈手札》編輯(2020-2021)。現職大專講師,並分別為香港舞蹈年獎、香港小劇場獎及 IATC(HK) 劇評人獎評審委員,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評論組顧問及舞蹈、戲劇、藝術評論界別之審批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