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quaSonic——與水同行,探索可能
文︰陳一云 | 上載日期︰2018年11月13日 | 文章類別︰藝術節即時評論

 

節目︰馭水之音 »
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演出單位︰音與樂之間 »
地點︰沙田大會堂演奏廳
日期︰28/10/2018
城市︰香港 »
藝術節︰新視野藝術節2018 »
藝術類別︰音樂 »

偌大的沙田大會堂演奏廳燈暗,全黑。良久,台上頂端的射燈漸亮,同時響起既熟悉且陌生的、彷彿來自世紀初時間的另一端的小提琴獨奏聲,始見台上的大玻璃水箱和水中的表演者正演奏小提琴。那既熟悉且陌生的正是來自水底的小提琴演奏。這就是丹麥的水底樂團 Between music 的 AquaSonic 表演的開場曲。

 

樂團以藝術總監兼作曲、演唱及水壓風琴演奏的Laila Skovmand 為靈魂人物,再加上其他四位成員分別演奏敲擊樂、頌缽、小提琴、水晶琴、手搖六弦琴和人聲演唱。 樂團雖只有五人,但實際上表演的還有第六位成員:水。正是水,令熟悉的小提琴音色變得陌生,既遠且近。水令所有在陸上空氣中的聲音學、音色及音樂演奏的方式通通變得不管用。水令延音及某些聲部變得不可能,但又令某些聲音如水般流動、呼吸產生的氣泡又可以變成音樂的一部分;水逼令演奏動作放慢下來,同時又令其變得更精準。樂團沒有被水的種種限制所難倒,也沒有讓水底音樂只成為缺乏質素的跨界演出的噱頭。他們與水同行,和物理學家、工程師、樂器工匠、深海潛水員、神經科學家等合作,經過十年的堅持和努力,尋找至美至準的水底音色,最終為音樂添上了全新聲景。

 

獨特的水底音色聲景和樂器的組合令音樂帶點 new age 風格,但樂團沒有讓演出停留於此。Skovmand 實驗搖滾樂和當代音樂的背景,為整個作品增添了不同的層次。初段的慢節奏、獨奏及二三人合奏,孤寂而淒美。Skovmand 登場時於小水缸演唱的一段,引領觀眾和她一起回歸2004年充滿實驗性和勇於嘗試的初心,也帶出了貫穿作品的主旋律。到大約演出了三分之一時間,格調一轉,台前展現了五個充滿水的透明圓柱體,氣泡從水中的膠喉連續冒出,構成一小段輕快的節奏樂,為整體淒冷沉鬱的調子添了一分玩味。緊接是一段搖滾的敲擊合奏,演奏的速度雖然比一般陸上搖滾樂為慢,但在水底演奏對抗水壓的力量狀態為音樂加添張力。水壓風琴的段落變得暗黑,帶點歌德式搖滾。樂器在水中低沉的聲響,彷彿回到遠古時生命誕生於深海的一剎那。整個演出的音樂著重旋律,樂曲結構相對簡單,但放諸水底音樂而言又相當合適,讓聽眾較容易進入水底音樂的獨特聲景,在實驗性和觀眾溝通之間恰當地拿捏了平衡。

 

音樂固然是AquaSonic最重要的一環,卻不是唯一的一環。表演、裝置、空間及燈光等非音樂元素,並非各自獨立輔助音樂,而是互相緊扣成為整個演出音樂經驗的重要部分,而各自亦展現了音樂性。表演者在水中緩慢又準確猶如舞蹈的演奏動作,加上經精心編排的表演者上水呼吸所做成的節奏,為樂章添了多一個節奏層次。五位表演者,五個獨立水箱,在簡約有力的燈區照耀下,時而慘白淒美,時而似於深海裡的深綠藍中的孤寂,時而水中背光剪影如水中幽靈,光影空間成為另一個音樂節奏和强弱的層次,同時演繹了人和水之間的互動與張力。最後一幕,五個水箱及表演者隱沒於漆黑中,換上台口燈亮,照見一道幾乎等於台口闊度的水幕及水池。電動水閥隆隆的機械聲響起,透過水池間隔的狹縫,產生一道道的干涉水波,光將波浪的影像反照到水幕上。光亦從水閥的金屬扇葉面斷續反射到水幕和觀眾當中。干涉波的節奏和變化,金屬的光反射,還有水閥的馬達聲,成為精彩的光影聲樂章,也讓觀眾慢慢由水箱的深海中走向陸地,回到自身。

 

這類將音樂及非音樂元素同時以音樂理念及作曲概念處理的手法及美學,和當代歐洲的音樂劇場(composed  theatre/music theatre) 有異曲同工之妙。無獨有偶,演出的音樂總監,正是同樣來自丹麥、近年在歐洲音樂劇場獨當一面的作曲家 Simon Steen-Andersen。樂團雖沒有明言演出是音樂劇場作品,但了解其對當中非音樂元素於音樂創作中的重要性及關注,是經驗、聆聽和閱讀AquaSonic重要的一環。

 

誠如樂團的名稱Between Music,樂團遊走於不同的界限之間,不斷探索,成就了絕妙絕美的演出:在水和空氣之間,在純科學和藝術之間,在音樂和非音樂之間,在沉思和探索之間。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燈光藝術家及劇場工作者,主力探索光之音樂性、表演性及劇場性。個人創作包括光影裝置劇場《界•面》、《與物俱增》、《病理誌》及燈光裝置《Memento Mori: Sonata for Light》。

 

近年活躍於音樂-燈光之跨界創作,曾和作曲家上野健、鋼琴家張緯晴、香港創樂團、The Up:Strike Project等合作,參與新視野藝術節、大館操場音樂節、西九自由爵士音樂節及聲形2021等項目,涵蓋當代音樂、古典音樂、電子音樂及即興演奏等不同類型。亦曾為超過八十個舞台作品、裝置及藝廊創作燈光,當中包括香港雙年展2003得獎作品暨香港藝術館藏品《有棵沒人種的樹》。

 

香港演藝學院藝術碩士(優異),主修燈光。重點研究後戲劇劇場之光影美學,成果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刋及會議,並獲德國柏林藝術學院邀請擔任《全球的後戲劇劇場》國際研討會之講者。

 

https://www.amychan-ligh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