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小提琴家貝爾(Joshua Bell),自從十九歲首次訪港演出後,之後也一直為香港管弦樂團的常客嘉賓,多年來經常與樂團合作無間。而近幾年,貝爾更成為香港音樂廳的常客,不但開獨奏會、也帶領室樂團來港演出,更與本地業餘的青少年樂團合作,擔任獨奏與導師,指導年青人提升藝術水平。事有湊巧,貝爾來港演出的樂曲,多年來以布拉姆斯的小提琴協奏曲亮相次數最多,但每次都不愁票房,而且更奏得一次比一次優秀。這首協奏曲差不多成為了貝爾的代號。而這次在梵志登(Jaap van Zweden)的帶領下,貝爾選奏一首與他的拿手好戲風格相距十萬百千里的《西貝流士小提琴協奏曲》,倒令人有興趣去看看,現在的貝爾,到底會怎樣處理這首作品。
無獨有偶,這個音樂會卻離不開布拉姆斯。梵志登安排了布拉姆斯的《大學節慶序曲》作為「開場白」,並把節目的次序在分量上漸漸降溫,把這三首熱門曲目所帶給聽眾的情緒層面、及樂師體力的調控,慢慢遞減;當然,部分成員更可能可以提早下班!
《大學節慶序曲》由開始至終的表現,令人感到相當滿意。不同聲部的團員們,在這首作品裡都擁有相當均等的重要程度,在片段式的聲部交替出現,而把旋律交棒接力的機會,也比比皆是。感覺上,團員無須梵志登每次刻意提示,聲部之間在旋律方面的互動呼應,也已經非常流暢;這大概看得出,團員們對音樂整體的先後主次,已有一個熟悉的概念吧。在充滿布拉姆斯風格的整齊節奏感上,梵志登對於句子裡短音與長音之間的對比,在引導團員作出合符風格的演繹時,效果優秀;弦樂組與定音鼓擔當起的作用,令和聲的底部音色的質與量都產生優良的線條與美感。在演繹作曲家狠與利、但也從容的優雅氣質方面,指揮與團員都做到了貼切的風格,也不失樂曲中青春跳躍的味道。
兩個管樂組的表現也非常重要,他們在展現完美的技巧時,對於掌握要較收斂的大氣場時,和諧度也極出色;特別在圓號與銅管方面,他們剛勁中又帶點點溫文的演繹,在這首作品中顯得非常觸目,尤其是圓號組,演繹水平更是比過往更高,更為出眾。而定音鼓龐樂思(James Boznos)與三位敲擊樂手──演奏三角鐵的白亞斯(Aziz D. Barnard Luce)、大鼓的胡淑徽、鈸的梁偉華,於尾段的合作,在色彩與音量的互配上可算是非常漂亮,他們與樂團之間的融和,表現出色,不過位但卻搶鏡。梵志登對樂團寬鬆但依然積極的臨場領導,把屬於技術性的平衡、與音樂上的情緒推進,一收一放地灌輸給團員,成績有目共睹。
貝爾這幾年在香港的演出,每每施展混身解數,讓人看到他最新的水平與不同的層面。不過,《西貝流士的小提琴協奏曲》,風格上卻與貝爾一直以來的基本演繹個性有點相異,所以要看看他今時今日要怎樣去演繹,也是一個非常有趣的題目。
對於一開始的樂句,在音色上,貝爾採取的是一個較為清麗而光澤的演繹,菱角亦不分明,與慣常聽到的沉厚老實西貝流士色彩,大不相同;但對於孤高刁鑽的基礎風格,貝爾還是保留著這作品的千古氣質。在高音區他的琴音溫婉穿透,但當落到低音弦時,卻相對地少了豐厚感。但之後的一大段快弓段落,貝爾上下弓幅不平均的演奏,卻導致樂句的進行不大暢順。第一樂章講求的高度歌唱性,貝爾奏來輕而易舉,特別在雙音或八度雙音的樂句,他的弓子平順分佈於兩弦之上,音程的距離和諧並特出,漂亮的雙音加上極強的音樂感,令西貝流士的冷艷樂句美上加美,貝爾的這種色彩美更是與一般大路的演繹非常不一樣;但這種少見的拉法,卻令人感到演繹還是非常合理。在華彩樂段,貝爾的抒情冷艷風格依然,音色之美亦依然,樂曲情緒的大幅度變化,亦掌握得非常連貫,在音樂演繹上表現極為優秀。他所帶出的再現部主題,在音樂處理上尤勝之前。在梵志登的領導下,團員順應著貝爾的風格,整體的音色也偏向於較輕薄,色彩上傾向於透明感,但緊湊的張力卻在隨勢爆發的漸強或突強奏的層次中一擊即中,最後令樂曲整體上的風格表現,實則與典型的西貝流士作風,相異不大。
不過,貝爾堅持的個人特色,在第二樂章中,卻奏出了令人驚喜的獨特韻味。硬朗的揉音,令貝爾偏向清秀的演繹,在低音區域裡的如歌味道,出類拔萃;他在高把位中力量足夠,但卻不牽強、不造作。他所用的速度,比起一般稍稍快了一點點,但聽起來的感覺依然從容不逼、感情自然。整個樂章的演繹,貝爾無論在音色的處理,或是音樂的掌握,都無懈可擊,感人至極;最重要是,他自然無為的隨心表現,在神髓上的演繹,最為精彩。基本上,梵志登把樂團控制在一個非常低調的位置中,但在好些時候,貝爾甘願當起伴奏,讓樂團成員可以擔當起主角,把個別聲部的旋律顯現出來,令獨奏與樂團之間多番出現了近乎二重奏的味道。特別是木管組與大提琴組,與獨奏的對話更是美妙。這個樂章的演繹,無論在獨奏水準或與樂團合作的表現上,似乎勝於在網上看過貝爾的現場影片;而他這種稍有不同的演繹,更是令人聽得佩服,也有強大的感染力。
在第三樂章的開首部份,貝爾的處理與一般的分別不大,唯連弓快速樂句的音符卻稍有不順;但他在雙音的演奏、及在整體的情緒與音色的表現,卻非常出色。中段發展部的多變素材,以至再現部的出現,他的技巧與在音樂上的表現,都有上佳的演出。但最美的部分,莫過於一大段人工泛音的完美,除卻技巧外,貝爾輕鬆地把泛音的歌唱趣味呈現觀眾面前的一幕。當然,在一切都輕易過關後,他把技巧與趣味兩者的完美演奏,順水推舟地揮弓至樂章完結,輕鬆自然。梵志登在這個樂章的演繹,在樂團的重點上落墨不多,但個別聲部在適當時候「彈跳」出來的點綴,卻又精靈突出,判斷準確。指揮對於弦樂組的壓抑可能較多,否則,底蘊的厚重程度一定不只於此;但在整體的平衡上,梵志登還是既突顯了獨奏的優點,但又在不會搶掉風頭的情況下,令個別團員或聲部更易曝光。整體來說,樂團在這首協奏曲的表現,確實相當出色。
貝爾加奏了筆者不大熟悉的電影配樂John Corigliano所作的《紅提琴》選段:一首帶著炫技風格的急速音樂,不清楚那是否《Pope’s Concert》一曲。單憑即時的感覺,覺得貝爾無論在音準與左右手技巧的準確程度都完美無瑕,對於樂曲的快速靈活變化顯得信心十足。不過,縱使他在這種吸睛的技巧樂曲中表現完美,但因為之前聽過他演繹西貝流士協奏曲的不落俗套獨特風格、再加上高度出色的音樂修養,在聽著這首加奏曲時,反而有被比下去的感覺!貝爾這次的演出,優點是好的東西比過往做得越見出色,但不好的東西卻比從前稍更遜色,無疑令兩者之間形成了非常大的距離,這在演奏家之中確實較為少見。但總括來說,以貝爾這幾年來港的演出作論,他每次不但「交足功課」,而成績更是一次比一次亮麗,確實是難能可貴。
下半場莫札特的《第四十一交響曲》,卻是看梵志登「收慢火」的時候。這首作品的演繹,實際上可以帶點強悍,尤其是放在前兩首較重型的樂曲後,感覺本身已相形見輕,但梵志登採取的演繹,在第一樂章時已定下以爽朗寬鬆為主調,弦樂組,特別是小提琴組,在色彩上亦以輕盈直接的拉奏方法作為骨幹。在指揮帶動下,速度符合了活潑跑動的感覺。梵志登對於旋律中突然出現的小調不協和弦強奏非常著意,而這個豐厚音色的突變環節,為團員本來具純美感的演繹,成功地帶出了一個沒有白費作曲家心思的玩笑。整個樂章的演繹,樂團都能夠奏出通透的音色,愉快的玩味亦是做得非常不錯。
第二樂章的演繹,梵志登對於句子呼吸的控制、與團員們領會甚深的抒情演繹,確實具有美感而道地,這跟幾十年前歐洲一些室樂團能演繹出典型莫札特風味的黃金時代,不遑多讓。不同聲部的團員都能奏出線條優美清晰的句子,背底的和聲上,更是柔和而音色豐美。這個具有超出預期的演奏水平,帶著的是具有的權威的演繹與道地氣質,更令聽者異常感動。
而在舞蹈感較重的第三樂章,樂團依然能保持著之前的典型風格,梵志登在控制樂團聲量平衡方面,效果良好,而聲部之間的透明層次,也表現得清楚而漂亮。不過,到了第四樂章,情況便開始改變。在主題的展現時,已發覺小提琴組的分弓快速弓法不再齊整,而且整個弦樂組也開始變得有點混亂。句子的一頭一尾還算整齊,但中間內容,聽下去則較模糊,而且各人也奏得越來越「重手」。不過,與其聽著一隊準確無誤但了無生氣的機械化樂團,倒不如忍耐一下中間的小瑕疵,那才是演奏音樂應有的生命力。梵志登在尾段弦樂對位的段落指示分明,音量的掌握亦十分平衡。
木管組在這首作品中非常重要,他們之間常有互動的重奏片段,而為弦樂作點綴的簡短句子更多不勝數。在他們出色的演奏中,長笛首席史德琳(Megan Sterling)與雙簧管首席(Michael Wilson)的優雅演奏更是當中的表表者。而史德琳的演繹,更是一顆帶動著樂曲前進的靈魂。
其實,要奏出莫札特的音樂特色,是非常困難的事,技巧再高,也不代表能夠好好地掌握當中的音樂語言。這次,梵志登與樂團的表現已經相當不俗,相差的,只是能否保持適度的控制能耐,和平常心罷了;當然,梵志登把節目的安排常理顛倒,也是對自己、對下屬的一大考驗!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