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號 表演藝術遺產之整存與應用    文章類別
【編者的話】
編者的話
文:陳國慧

我在今年五至六月,前往歐洲多個城市包括英國倫敦、波蘭華沙和弗羅茲瓦夫、西班牙巴塞隆納等,延續去年有關表演藝術資料館和博物館的考察。我把去年考察的所見所聞,和與各中心主管的訪問重點,整理成四篇文章發表在台灣《表演藝術》雜誌;至於今年的考察,我就先把倫敦的經驗發表在「香港話劇團」《劇誌》,以上文章已轉載至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網頁的「四海聲評」欄目內。這趟旅程,其中一個考察重點,是參與「國際表演藝術圖書館、博物館和資料館協會」(SIBMAS -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Libraries, Museums, Archives and Documentation Centres of the Performing Arts)兩年一度的年會,五天活動包括研討活動,每天會有十多篇由會員撰寫的文章發表;今年亦安排了參觀法國國家圖書館的表演藝術館和法國國家戲服中心,及自費行程參觀凡爾賽宮的劇場古蹟皇后劇院,同時也有會員大會選舉。這個組織與我們協會很類似,會員包括在表演藝術圖書館、博物館和資料館的策展人、館長、管理員、檔案員、網上資料庫負責人等,因此文章涵蓋和討論的範圍很廣,包括個別中心發展的策略分享、讀者拓展計劃、檔案與學術協作、檔案與教育推廣、網上資料庫發展等。

 

今期專題策劃,我特別邀請英國國家劇院檔案室主管Erin Lee和美國費城自由圖書館負責人Karin Suni,把她們在研討會的文章重寫發表在香港,前者是檔案室如何與業界和學界互動,後者則是怎樣利用館藏創建新的視點,激活圖書館的不同空間。同時,台灣「在地實驗」是一個「以客觀檢視、主動投入的雙重身分,持續延伸觸角到當代藝術各個可能的領域,積極發展成為集合理念與實作能力兼備的機構」,他們網上影音資料庫有一系列與劇場發展的文化記憶有關,因此我也邀請負責人之一葉杏柔分享經驗。此外,今期「藝評沙龍」的主題也是和檔案整存有關,其中「中英劇團」的檔案主任陸詩恩是我在巴黎才認識的香港同業,劇團明年四十周年,期待會有不少和劇場發展歷史有關的項目。

 

今年首次參與SIBMAS年會是抱著學習的心態認識業界不同人士,得知這協會是因去年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認識了協會秘書長Veerle Wallebroek,她和前會長Jan van Goethem很希望目前以歐洲為會員中心的SIBMAS,能加入更多元的聲音,因此邀請我這個初哥參選。因緣際會,我是有點誤打誤撞地獲選為該會的國際委員之一,但我依然是抱著學習的心態,讓海外記錄表演藝術、整存文化記憶的經驗,能在香港或亞洲其他地方分享,同時我們個別的實踐也得以在其他場域被看見:這與我們協會的大方向之一「整理演藝歷程」契合,並進一步得以延伸。

 

延伸閱讀:

英國表演藝術資料館考察之旅:http://www.iatc.com.hk/doc/105717

歐洲劇場研究與資料中心考察記(一):http://www.iatc.com.hk/doc/105718

歐洲劇場研究與資料中心考察記(二):http://www.iatc.com.hk/doc/105719

歐洲劇場研究與資料中心考察記(三)(續):http://www.iatc.com.hk/doc/105720

歐洲劇場研究與資料中心考察記(四):http://www.iatc.com.hk/doc/105721

 

編輯小組

陳國慧、洪思行

 

文字編輯

洪思行

 

英文編輯

黃進之

 

統籌助理

鍾茜琪

 

版面編輯

廖嘉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