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非明鏡亦非台——譚盾《慈悲頌》
文︰陳彥儒 | 上載日期︰2018年9月3日 | 文章類別︰導賞文章

 

©Oliver Killig
節目︰慈悲頌 »
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城市︰香港 »
藝術節︰新視野藝術節2018 »
藝術類別︰音樂 »

甫於今年5月在德國德累斯頓音樂節完成首演的《慈悲頌》,是中國知名作曲家譚盾的最新作品。譚盾,這一位自千禧年後因「電影配樂」最為人所熟知的東方作曲家,1983年即以弦樂四重奏作品《風、雅、頌》獲獎;2000年和台灣導演李安合作的電影配樂《臥虎藏龍》,得到了奧斯卡金像獎、英國電影學院獎與格林美獎等多個獎項的肯定;後與張藝謀、馮小剛導演合作,為電影《英雄》與《夜宴》撰寫配樂,集成「武俠三部曲」。除了在電影配樂上的成就,譚盾對於科技與時代也有相當的敏感度,不僅與Google合作,為「YouTube交響樂團」創作《網路交響曲:英雄》,還有結合多媒體影像的作品如《地圖:尋回消失中的根籟》,或打造結合視覺、觸覺融合地景與環境的《水樂堂》。多元與豐富的創作能量使譚盾不斷有令人驚艷的作品,也顯出其獨到的思考與見解。從創作取材的來源認識這位多才的作曲家,會發現他的創作或取材的來源大多原始而古老,有時甚至帶著儀式性,造就了許多作品中「當代」與「傳統」的衝突感或美感。

 

譚盾出生於中國湖南長沙,自小便接觸到傳統喪葬祭禮,深受其影響,並在其父譚湘的引導下展現出音樂天分。高中畢業後經歷「上山下鄉」到農村「插隊」更是讓譚盾對中國地方文化與風俗有更進一步的體認,也終於碰到機會得以考入京劇團,從事演奏並接觸傳統戲曲。這樣的積累,成就他日後在音樂表現上的厚度與資本。1977年結束「下放」後他帶著僅有三條弦的小提琴考入中央音樂院接受系統性的音樂教育,師從趙行道、黎英海,並接觸到中國以外的音樂創作;1986年取得碩士學位後前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留學,遇見了影響他一生的美國作曲家——約翰.基治(John Cage)。

 

基治作為二十世紀美國最具爭議的作曲家,著名作品有《4'33"》,或寫給「預置鋼琴」的《奏鳴曲與間奏曲》等。大量從哲學的角度出發思考音樂的結果,使得基治的創作相當具有前瞻性——或者說破壞性。從1960年在電視節目上演出《水的漫步》開始,基治突破創作理論與打破樂器演奏限制的作品逐漸為人接受。譚盾結識基治後,受到他的影響提出「有機音樂」的概念,石頭、水、到紙,生活中再平常不過的事物成為他取材的來源與建構作品的核心,而創有《水樂》、《紙樂》等作品。這成為了譚盾音樂創作的標誌,也慢慢推動他的作品走向對文化、風俗、傳統與思想的探索,大量應用多媒體、影像亦使作品逐漸具備儀式性。

 

這樣的發展與結果同樣可以從命名為「Passion」(受難)的作品中找到線索。《水之受難曲》是譚盾於2000年接受了由著名指揮大師赫爾穆特.里霖創辦的斯圖加特國際巴赫學院邀請所作的。《水之受難曲》中推動劇情的歌詞主要選自馬太福音,承襲巴赫的《馬太受難曲》,描述了耶穌受難的故事。譚盾在音樂中使用其標誌性的「水之聲」貫穿全作,藉由「水之聲」帶出對耶穌受難的哀歎,或將「水」作為視覺符號,在舞台上擺出巨大十字,對應成十字架形狀的記譜,甚至放入「十架七言」來完成耶穌之死等等。大量象徵與符號的建構使得整個作品充滿了宗教意象,在音樂中帶領所有聽眾見證耶穌受難、替全體人類承擔罪責後捨棄肉身的過程。這樣結合視覺、音樂、標誌性的「水」與「石頭」之聲重新演繹的馬太福音,卸除了耶穌受難在聖經中的神秘,卻增添了一份真實。

 

而是次演出的《慈悲頌》共有六幕,設計成相互獨立,看似並不存在直接的關聯,卻同時道出了佛教從「因果」到「輪迴」這一過程的深刻思考。譚盾混合了不同的佛教故事及歷史重新編寫:如首幕〈菩提樹〉是結合割肉餵鷹與佛陀於菩提樹下頓悟的故事;第四幕〈禪園〉,是來自五祖弘忍考驗弟子,令弟子作偈的故事。在譚盾的版本中卻將本由神秀所作「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改由五祖弘忍說出等等。諸多細節的改寫與重新編排,提煉出劇中人物的人性面,推動劇情走向脫離因果後的〈涅槃〉,也呈現了譚盾對於中國佛教史的研究與所得。為了讓這樣的呈現更具意義,譚盾跑遍藏有莫高窟經典古籍的博物館,嘗試透過還原古籍中所載古譜,找來「原生態」歌手並穿插梵文經咒,讓一切原始的、將被遺忘的、需要被喚回的過去得以來到今天與現代並存。其實,譚盾並不是第一個書寫佛教題材的作曲家。但也許透過《慈悲頌》,譚盾希望傳達的,是隨經文、佛法與故事貫穿六幕的普世價值——「愛與和平」,並透過劇情與人物展現的自覺與頓悟,帶給聽眾精神上的富足吧。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台北愛樂青年管弦樂團與台灣管樂團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