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青年╳國臺交青年交響樂團」音樂會觀後感
文︰查太元 | 上載日期︰2018年8月7日 | 文章類別︰四海聲評

 

地點︰國立臺灣交響樂團演奏廳
日期︰29/7/2018
城市︰台中 »
藝術類別︰音樂 »

在新舊樂季交接的暑假空檔,由樂團規劃、邀請,引進一些不同品味的演出節目,已是全球各大職業樂團的慣例作法。國立臺灣交響樂團(NTSO)自去年開展「NTSO屯區國際藝術節」,有著尚屬理想效果的局面之後,今年持續活動,由其附屬或外地藝團,組成十四檔節目,內容盛大豐富。其中,有不少節目都吸引到我的注意,唯因演出場地多在霧峰NTSO演奏廳,加上工作時程所限,我最終只挑選其中一場香港沙田交響樂團聯袂NTSO青年交響樂團、並由香港指揮馬文彬執棒的演出場次觀看。

 

雖說是聯袂演出,但從節目單所列的演職員名錄中得知,NTSO青年交響樂團只有八名樂手加入小提琴、中提琴及大提琴席位,充實沙田交響樂團的弦樂編制。又節目稱作「香港青年」,但看得出來沙田交響樂團成員年齡範圍頗廣,樂手實則涵蓋童年及中年。另外,這場節目的選曲,也是吸引我前去觀賞的因素,除開場莫扎特《費加洛婚禮》序曲以外,還有鋼琴協奏曲《黃河》,及下半場的李姆斯基-柯薩科夫《天方夜譚》組曲,應該是挺有意思的。(在當下兩岸關係如此慘烈的情況,香港、台灣的樂團選在台中演《黃河》,也算是個話題吧!)再者說,我之前從未聆聽過香港業餘樂團的演出,故此次特地前往霧峰,就當嘗鮮吧。

 

雖說是「國際藝術節」,但這場音樂會提供的節目單仍是六面摺頁,信息相當單薄,且曲目文字出現數則錯誤,很不應該。延續去年的作風,這種「國際藝術節」活動未算正式樂季,沒配導聆講解,因此若欲倚靠這類節目達到教育普及當地觀眾的功能,恐怕徒勞無功。至於本場次觀眾方面,約坐滿七成,算是還不錯的成績。堂座部分席位貌似由親友團指定預約,散場時在那兒見到不少口操粵語的觀眾,想到香港親友特地大老遠跑這麼一趟,可真是很給樂團捧場了!

 

我懷著滿心期待,等著音樂會開始。可直到《費加洛婚禮》序曲的音響一出,內心期待值就所剩無幾了……我可以理解業餘、學生樂團的特性,不應與專業或職業樂團一概而論,問題是在速度、力度、響度等技術方面,不斷生產「硬傷」,該快不快、該慢不慢,該強不強、該弱不弱,尤其弦樂的音準及銅管的氣息,都達不到合宜悅耳的程度。整體聽下來,雖然能把曲子過完一遍,但可察覺樂團表現是相當勉強的。如果說樂手確有進步空間,無法苛責嚴批,那麼指揮的調教失策,或許是需要認真檢討的。

 

緊接著,是我期待的鋼琴協奏曲《黃河》。可在換場空檔,我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鋼琴的琴蓋、鍵盤蓋、譜架,是由首席費勁打開的,難道主辦單位NTSO只提供場地使用,不負責場務工作嗎?而在協奏曲演完之後,也是幾位團員負責把鋼琴推到後台,未免有些克難了。

 

大腦還在運作首席掰開琴蓋的景像,沒來得及平復,又定睛一看,發現台上沒擺豎琴!心想:這首作品明明有豎琴呀!若說琵琶、竹笛這種特殊樂器,或許還有省略、替代的理由,可要說演奏鋼琴協奏曲《黃河》少了豎琴,就像是吃川菜卻不加辣椒吧!(順帶一提:第三樂章〈黃河憤〉,原前奏竹笛段落,今次改由長笛代替,而非一般樂團使用短笛,音色有點不搭配。)雖然有可能是沙田交響樂團樂手編制不夠,但難道NTSO就不能提供一點支援?畢竟,號稱NTSO青年團參與演出呢。

 

整部《黃河》的速度都放慢不少,黃河怒濤、勞工號子,彷彿變成遊園划船、齊採紅菱。《黃河》由香港鋼琴家李家祥擔綱獨奏,可李氏的演奏非常「離譜」,錯音實在太多太多,有些音階進行似乎還「即興」一把,而多數時候的彈奏卻流於機械呆板,毫無抑揚頓挫可言,使我聆聽時腦中不斷冒出問號。甚至,〈黃河船夫曲〉中末段「回頭來,再和那黃河怒濤」一樂句,獨奏者莫名其妙地將其省略未彈(做不好是一回事,但故意不做就是態度問題了);而到了〈保衛黃河〉,竟在第一遍鋼琴主奏旋律時漏彈兩小節,害得指揮與弦樂組有些手忙腳亂。回到家上網查詢,才在YouTube見到李氏於今年一月底,與馬文彬指揮、音樂之路交響樂團,假香港大會堂演奏《黃河》的視頻。粗看該次演出影音,也是錯誤連連,但已可證明李氏是彈過《黃河》的,不應出現這次演出所呈現那麼明顯的陌生感。在該段影片中,李氏還答覆網友的讚美留言,謙虛稱道:「過譽了,實不敢當。還在琢磨研究,期望下一輪演出更完善。」時隔半年,非但沒有更加完善,李氏此次在台中演出《黃河》,完全看不出有任何琢磨研究,只好像剛拿到樂譜視奏一樣,對購票進場的觀眾十分不負責任。

 

不知是否指揮與獨奏者有自知之明,樂曲演奏完後,只鞠了一次躬回應觀眾掌聲,下台後未再返場,團員亦迅速離席,這恐怕是我看過場面最尷尬的協奏曲演出。

 

有了上半場《黃河》那麼恐怖的經歷,不禁害怕下半場的《天方夜譚》,會不會真的變成「天方夜譚」?幸好,除了基本的、已經出現的技術問題(音準、氣息)實在難以強求,《天方夜譚》總算是本場演出中表現稍好的曲目,樂團排練應該用功最多。甚至,單簧管及小號有幾段獨奏較為出彩,很值得嘉勉鼓勵。全曲節奏上雖然也較常規演出緩慢,但樂團還算整齊一致。唯首席小提琴獨奏恐怕還需再多練,他似乎還難以駕馭這類曲目,有不少走音,比較遺憾。樂團中除了木管表現較佳以外,打擊所增添了色彩也挺理想,不會有收張無度的情況出現,也算是為上半場的劣勢,挽回一點成績。我還留意到,指揮似乎過於依賴樂譜,視線停留在樂手的時間過短,指揮手法也比較保守,對情緒的召喚、音色的平衡能力有些不足,因此風格詮釋上也就沒甚麼令人深刻的印象了,稍嫌平淡無奇。演出結束後,仍沒返場加演,眾人便匆匆離席,結束節目。

 

那麼問題來了:曲目是指揮或樂團選擇的,卻為何要選這些不太擅長、演出效果不好的作品呢?明明首席火候欠妥,為何還要硬搬那麼多獨奏段落的音樂?小孩開大車,總是會翻車的。雖然,我們應該給青年、幼年,以及業餘音樂愛好者多一點鼓勵,但是直視問題、解決問題,才更是使人成長的正道。如果指揮、樂團、獨奏者,沉浸在觀眾善意禮貌的掌聲及「Encore」聲中(沒錯,這般演出還有人喊「Encore」,讓我開始懷疑人生),那麼本應傳達美的藝術,也就只是可笑的過家家酒了。

 

另一方面,NTSO作為一個「國際藝術節」的平台籌劃者,是否可以更好的促成台灣、香港兩地青年交流?今次音樂會,所謂的NTSO青年團,好似沾點醬油湊數,對兩地的交流認識助益不大。甚至我猜想,看完這次演出後,對於這兩團的印象還會好嗎?應該要有適合的形式、適合的內容(曲目),才能有真正的交流提升,也更能給予觀眾較好的體驗,達到所謂「國際藝術節」的目的。但若樂觀一點思考,這次音樂會,還是給予香港青年們一次難得的外訪體驗吧,希望他們能從中汲取教訓,將來成長得更好。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九江學院文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