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是每個人也會經歷過的東西,卻又曖昧不明難以定義。它或許是一個狀態、一往心態、一段歲月,各人有各人體會。青春裡的似苦又甜激情放縱,有人懷緬,有人嚮往,有人有所共鳴。無論是任何時代,任何背景,青春永遠是藝術創作者熱愛的材料,然而青春的故事說得太多,所以要說得與別不同,引人入勝並不容易。這次「新戲匠」系列裡的《青春的角落》,開宗明義把青春搬到台上。劇作家林坤耀剛從大學畢業,相信必定深入了解時下年輕人的心態行為;加上場刊的故事大綱煽情地形容青春為回歸平靜的驚濤駭浪、殘酷易碎的破璃,筆者在進場前的確有點期待這會是一個能貼近年輕觀眾處境,扣人心弦的演出。
無疑,演員選角十分出色,各人的外型聲線姿態也適當地展現角色的特點,代表五種時下典型的香港年輕男女:擅於操作電腦不太會交際的、獨立而被依賴的、嬌俏活躍的、表面剛強好勝掩飾內心軟弱的、還有氣質中性溫柔的。故事講述五個有意打造一份有質素的新媒體的年輕人面對艱難的處境。他們有熱誠有決心但處理未夠成熟,最終不敵現實的殘酷。
劇本上沒有刻意強調佔領運動與角色的關係,但演出由一段於雨傘革命期間的馬路的事廣播開始。台上一直懸掛著的年歷表裡的時間線清晰指出他們的刊物《corner》由運動結束後的2015年初成立。加上他們提及的報刊內容包括劏房、上任行政長官之類的時事議題,處處聯繫現時香港政治社會議題。除此之外,劇本細緻描繪時下大學生的言行性格和生活方式。無論是潮流用語、朋友之間的打鬧、利用WhatsApp溝通、處理大小雜務以至將粗口當日常用詞的香港粵語運用也自然流暢。這些角色設定和安排也為演出塑造一個十分貼近時代的氛圍。
作品背景緊扣時局,然而劇情發展並沒有配合構成一個屬於當下的青春故事。主要問題在於故事沒有勾勒出角色的心態和他們身處的時代背景有何關係。正如剛才提到角色代表了渴望改變社會現況的青年,劇情卻沒有清楚交待這群青年的青春熱情如何被時局影響。故事的矛盾衝突被簡化成校方與心懷不軌的學生會和他們的對立。但校方為何有意趕走他們,是僵化的規矩、還是回應近年受廣泛討論的世代之爭一說,一群在體制內的上位者對以文字挑戰權力的學生的看不順眼?只要妥善處理細節改動,把故事轉移到任何時空也不成問題。不是說劇場一定要像現實的鏡子,但如果該劇能緊扣現今年輕人於時下社會的處境,必定有更大的思考空間。
另一方面,劇本上的兩大弊病更令觀眾無法投入演出,實在浪費。首先,情節上離不開典型香港肥皂劇的設定。例如:年輕男女角就是陷入複雜又曖昧的情感瓜葛;關鍵人物必定有一個悲傷又不欲人知的過去,藉此合理化他所有不理性的舉動;在房間揭露秘密時被偷聽──還要發生不止一次。在這設定好的框框裡,除了《corner》裡除了會計男生外每一個人都投入了沒有回報的愛;新來的女孩偷聽主編、副編和寫手吵架,副編又偷聽主編在房間真情流露;還有副編真的有一個被毒品害死的親人,因此他對年輕時因販毒而坐監的校工極具惡意,不斷以言行攻擊對方。觀眾對這些橋段已經過分耳熟能詳之下一定會有所成見,主觀判斷故事「為做而做」。加上這些典型的設定確實影響了故事的組織和流暢度。把五角戀情妥善處理並不容易,令故事增添不少不必要的枝節而變得拖拉;唯一一個沒有牽涉在內的會計男生也因此而被忽略,發揮特別少。其次,那些電視劇情無疑充滿戲劇感,但就缺乏對角色的心理建構的仔細描寫。每個人性格描寫片面單薄,難以解釋他們的劇情發展之下的想法和心情。設定上主編是一個聰明,有計劃,有理想,受到成員依賴的女生,然而在台上我只看到一個前後矛盾,口不對心的女生。她總是強調自己對《corner》的重視;然而她是第一個打算離開的人,還一早申請到外地交流。她和副主編之間的曖昧也描寫得不夠細緻,部分場面裡二人的逃避和追趕略為突兀。還有副主編由平靜變極憤怒的一秒變臉也是令人不明所以,可見角色的情緒轉換並不細緻。角色的心理狀態轉換不夠順暢,少不免影響演員的投入程度和表演質素。最終煽情的場景了無新意,缺少了一份應有的感染力。
劇本並不盡完美,但總算完整,意義明確。而導演的調度也成功為演出帶來一點驚喜。筆者相當喜歡導演將演出者和戲服棚一直留在表演的空間內,彷彿他們在出場時間以外也和觀眾一起觀賞台上的故事。故事由一開始每個人一手一腳建立《corner》的房間,每一個段落的開始由台上演員讀出該情節發生時的時間地點日期,讓觀眾可以更清晰了解得到每段情節內的主題,比如說傳媒的尊嚴、道德、人生的掙扎等等,藉此引導大眾也思考同樣的問題。
另外,更值得讚賞的是燈光和佈景的精心設計,燈光設計上利用黑盒劇場的地理位置,幫助導演營造這個表演空間的氣氛。在轉幕其間燈光沒有全滅,場景轉換之間台上的螢光帶來精緻的光點,連貫著每一幕的轉變。房間內佈置美觀,結他、抱枕、每一次角色送雪櫃中拿出的飲料零食都真實反映當下年輕人的愛好,特別是那個Iron man裝飾,外觀醒目,帶點孩子氣,更貼近男生愛好潮流。看得出設計者為了呈現一個真實而自然的空間而仔細作出過構思。同時一些道具也為創作人暗示了一些訊息。像《迷幻列車》的海報,看過這部電影的人就會想起那幾個年輕的角色與世界對抗的張狂。這或許也是跟《青春的角落》裡雜誌社眾人的對照。直到最後重重的挫折令《corner》不敵強權而結束,眾人各散而每個人又再逐點拆下舞台上所有裝置,把演出變得工整。最後,角色留下代表生命的鮮花和六件代表不同角色的物件,意念清晰明確:青春是短暫易碎的,但會令人一直回味;就算世界再壞,只要不放棄,我們還可擁抱希望。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