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奏就要玩——塔卡奇–納吉與韋爾比亞音樂節室樂團
文︰傅瑰琦 | 上載日期︰2018年5月8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Gábor Takács-Nagy © Aline Paley
主辦︰香港藝術節
地點︰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日期︰23/3/2018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音樂 »

歐洲著名的夏季音樂節——韋爾比亞音樂節,當中的駐節室樂團,在這次香港藝術節中的演出,節目以德奧作品為主。除了有明星級的法國大提琴家卡普森(Gautier Capuçon)擔任獨奏外,港產鋼琴家張緯晴的參與,無疑是另一大亮點。

 

聞名不如見面。樂團在音樂總監塔卡奇–納吉(Gábor Takács-Nagy)的帶領下,演奏莫札特的《D大調第三十五交響曲,「哈夫納」》,水平叫人「大跌眼鏡」。

 

一開始已發覺樂團的整齊度非常差,在弦樂中,尤其是小提琴組,這個問題就更明顯。對於莫札特這首交響曲的演繹,團員們的表現比較粗枝大葉、線條也過分硬朗,指揮好像起不了作用。眼見團員們非常投入地演奏,各有各自的趣味;可是,無論在風格與合作上都差強人意。在第二樂章裡,樂團在演繹莫札特的典型風格時,整體的細緻度也未如理想,不過木管組卻有很優雅的表現。因為頭兩個樂章的對比做得不夠明顯,所以即使當樂團演奏至第三樂章《小步舞曲》時,風格的掌握已開始回歸軌道,可是始終給人「大喇喇」的感覺。到了終樂章,情況已改變,所有團員都能奏出一致的莫札特風格,合作上亦有很好的交流。在整首作品中,樂團在大部分時間所奏出的粗線條風格,確實令人有些失望。

 

不過,樂團在指揮塔卡奇–納吉的領導下,在貝多芬《G大調第四鋼琴協奏曲》的表現,卻另有一番景象。即使在第一樂章的開頭部分,他們已展示出非常道地的貝多芬味道,風格高雅、務實而端正。張緯晴擔任的獨奏,技巧非常圓熟準確,富有優美的歌唱特質,音色多變而豐富,特別是在音階的片段裡,穩紮的技巧無所遁形,在華彩樂段更是表露無遺。可是,在三個樂章中,張緯晴都採取一個頗為浪漫的演繹風格,貝多芬直率與帶菱角的骨子氣,蕩然無存。在第一樂章的演繹,風格上還可以說過去;但到了第二樂章,樂團的旋律部分提供了很多的提示,而指揮與團員對於這個樂章的演繹亦極為典型,但鋼琴獨奏卻過度傾向於夢幻的色彩,遠遠脫離了貝多芬的外形支架。第三樂章亦有相同的情況出現。張緯晴對於處理音色層次方面其實非常出色,但對於貝多芬的音樂語言,她有另一套的理解,風格跟蕭邦或法國音樂太接近,令演繹失卻了本來的面貌,間接令演出打了個折扣。塔卡奇–納吉與樂團的演繹在典型的範疇裡,作最保守但遊走於邊沿挑戰極限,著實是一個非常好的貝多芬音樂演繹。假如張緯晴能夠配合到指揮與樂團所營造的氛圍,再加上她現有的功力與音樂感,效果必定令人震驚。

 

下半場來了個改變,樂團與大提琴家卡普森演奏聖桑的《A小調第一大提琴協奏曲》,來個全法國口味。比較意外的是,指揮與樂團經過上半場的德奧作品洗禮後,全面地投入法式的從容美。戈蒂埃.卡普森(Gautier Capuçon)的哥哥——小提琴家雷諾.卡普森(Renaud Capuçon)在差不多一年前也來港演出過,一年內可以分別聽到他們兩位的演奏,感覺相當有趣。

 

樂團的排位距離很寬闊,把室樂團的「面積」盡量向四方擴闊,以達至一隊管弦樂團的「陣容」。卡普森一開始採取了一個比正常微微稍慢的速度,揉音都以寬廣為主,與很多喜歡以緊湊氣氛來演繹這協奏曲序幕的演奏家,有著很不一樣的體會。卡普森此舉令音符粒粒可聞,豐厚的色調與依然快速的氛圍,增添了令人心跳加速的壓逼感。卡普森豐厚漂亮的句子呼吸與歌唱性,加上他一氣呵成地處理不同內容,對比明顯,令整個作品的鬆緊變化非常觸目,毫不累贅。在緊貼的輕柔片段,與高藝術水平的木管組之間的對答重唱,合作出人意表,精彩無比。主題再現過後,卡普森的一大段憂鬱旋律,美麗非凡,之後炫技的片段,尤其是跳弓的段落,弓子力量強大,跳得也高,稍嫌八度和弦準確得來未夠光亮;人工泛音通透有力漂亮。在簡短的完結段落裡,卡普森把幾個稍現即逝的素材,順水推舟地把音樂推向高峰。指揮與樂團對卡普森提供非常合適的扶持,大家風格相近;而卡普森對於帶動作品與樂團方面,無疑是一位音樂感染力與藝術感非常高的獨奏家。對於聖桑豐富而漂亮的詩意,卡普森以不造作的歌唱性,音色上配合了聖桑一貫的豐厚和聲背景,得出一個極具美感的典型演繹。

 

這個樂團的中提琴組位置,與常見的大提琴組剛對調;而除了指揮塔卡奇–納吉站足全晚外,兩位擁著龐大低音提琴的樂手,也奉陪站足一晚。過往,在一些人數在十多人以內的室樂團裡,站著演奏不足為奇,但當晚演奏舒伯特《降B大調第五交響曲》,除了大提琴組外,所有出場的團員都站起來演奏,差不多三十人的「龐大」陣容站起來左搖右擺,筆者則是首次遇見。在經驗中,記得樂團成員們站著演奏時,音色一般都特別美、句子的流暢度也特別高;當然,這晚也不例外。

 

在第一樂章剛開始,單單是小提琴組的漂亮演繹已經令人神往,突然想起,音樂會開始時的莫札特交響曲,弦樂組竟然拉不出這類音色與神韻,頓覺可惜。塔卡奇–納吉輕而易舉地指揮著樂團,採用一個活潑的稍快速度,所有聲部都非常專注地跟著指揮的提示走,而且,「玩」出來的聲音跟「奏」出來是完全不同的,成員都像獨奏家一樣,看著指揮並帶動、感染身邊的團員。可幸是,各人的音樂意念非常統一,所以音樂的玩味性極高。木管組的和諧與主導性也很高,雙簧管與長笛組的優雅程度更是木管組之冠。第二樂章的從容歌唱味道,在指揮輕描淡寫的提示下,團員的體會更似是發自內心,帶點適度的自由;大家互動的成果是,美得不能用筆墨去形容。在這首作品中,木管組的分量不輕,他們之間的優美交流,在第三樂章中表現得非常出色。理所當然地,在第四樂章,樂團在發揮技巧的齊整度以外,玩味依然非常強烈。基本上,當一隊樂團的專注力都停留在把樂曲的味道放在首位,而他們所捕捉的風格又正確,技巧又沒有甚麼失誤的話,這已是難得的一流演奏;更何況,指揮與團員一直都在「玩」一樣,所以,這一曲的演出叫人興高采烈地激讚是當之無愧的。

 

承接著這股衝勁,他們加奏了小約翰.史特勞斯的《匈牙利波爾卡舞曲》(Hungarian Polka),讓他們玩得更「瘋」。「瘋」的原因在於,他們所能塑造出的音樂流動性更強、更立體,也更自由。不過,這還不夠,更「瘋」也可以!他們竟加奏羅西尼《威廉泰爾序曲》的「終曲」。對於這首香港人耳熟能詳的樂曲,這是一首即使不懂古典音樂,也能哼上幾句的作品。樂團的銅管組演奏出引子後,就隨即停奏! 之後的旋律,他們都由合唱方式演繹!而且,不論男女,最後也是以男聲合唱為主導。此一舉動,不單娛樂性豐富,而且也表現出團員們樂器演奏以外的其他天分。當然,演唱途中的快速跑句偶有失誤,又或者忍不到笑而「甩漏」,不過唱至最後,效果都非常好,完結時的和聲更是相當漂亮!雖然是合唱,但也能盡顯樂曲中的神髓。

 

突然想起,音樂會開始前,後台傳來一眾男聲、時大時細的旋律聲和笑聲,原來是他們在後台熱身時綵排練歌!整個團的成員對於音樂的理解、反應與熱誠是這晚演出的成功之處。在眾多出色而獨當一面的成員當中,擔任定音鼓的樂手的表現令人最難忘。尤其是他在頭三首樂曲中,他的鼓聲所描繪的「歌唱性」,音樂感異常豐富,絕不是一件敲擊樂器所能輕易達至的境界。

 

指揮塔卡奇–納吉的聆聽力非常好,他臨場學了一句頗困難的廣東話,如沒有記錯的話,應該是「你好!好開心為你哋表演。」對於這句廣東話的音準與抑揚頓挫,他說得很清楚,也沒有變成笑話;他的耳根對於音色的要求與掌握,也投射到樂團的表現上。除了莫札特那首交響曲出了亂子外,其餘的樂曲,我們都能聽到幾十年前的黃金時代演繹的標準色彩,這與他是上世紀小提琴大師的高足,也是四重奏小提琴家不無關係。音樂就是音樂,上一輩音樂家最明瞭箇中之別。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專業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