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年青編劇許晉邦編寫之《迂迴曲》,展現一名年輕創作人在創作期間,重新經歷過往的遺憾,並於散亂的回憶之中得到領悟與成長的過程。劇本「迂迴」的敍事方式、幽默自然的台詞,效果不俗,各角色之間的關係鋪墊亦自然動人。惟是「創作」作為全劇的重要主題,卻似乎隱沒在以上各種元素之中,變相成為劇本另一種「迂迴」的現象。
《迂迴曲》以倒敍的手法,將主角阿優的人生故事逐步展現。編劇透過道具與對白等線索,成功營造懸念,讓觀眾逐步組織阿優的經歷:阿優在開場時於廚房中煮雞翼,直到後來,觀眾才知道雞翼與阿優的母親有關;阿優在回憶包租公包叔義贈租金時,提到自己身無分文,後來才補敍阿優因與老闆的理念出現矛盾,他不願迎合老闆而創作,終因長期脫稿而失去工作;而阿優得到這份工作,原來是因為他當日看到劇本創作比賽的廣告,不惜辭職寫作,從此踏上創作的路途。觀眾在觀劇的過程中,陪同阿優在他的記憶世界上游走,與他重新經歷過往種種,也一同參與他的自省過程,正好貼合「迂迴」的主題之餘,觀眾也無形中投入和參與在劇情之中,是頗為有趣的體驗,亦是劇本特別之處。
「迂迴」的情節安排,除了吸引觀眾追看與組織,亦成功鋪墊阿優自省、追悔的過程,令觀眾感受當中的真摯情感。主角阿優從祖母的離世開始追溯過往,回思身邊人逐個離開,不多不少都是與自己堅持創作有關:祖母是阿優第一個憶起的親人,她離世之前希望尋回錄音機,但阿優卻無暇顧及,結果造成無法彌補的遺憾;創作令他沉浸於自我世界中,與女友莉莉隔膜漸生,最終分手收場;當日為了參加劇本比賽不惜辭去工作,同樣辭職投入新生活的母親卻不能體諒,母子不歡而散。觀眾事先經歷阿優與莉莉分手的結果,隨着劇情發展,重新回顧二人的甜蜜時光,更能感受愛情逝去的無奈與唏噓;阿優與母親兩次爭執,直至最後互相諒解,亦令人會心微笑。
編劇塑造角色簡潔有力,祖母雖然與阿優對手戲不多,但透過祖母與莉莉、阿優母親的互動,觀眾已能感受其慈祥而慧黠的形象,再回想劇初阿優對祖母的懷念,已足以感受阿優失去祖母的酸楚。阿優借過去種種寫成劇本,在回憶的過程中,得知已往不可追,自己無力改變過去,只能在記憶裡再次經歷失去身邊各人的經歷,這段追悔與感悟的獨白亦寫得直白動人。
令人意外的是,「迂迴」的敍事方式雖然引人入勝,但似乎削弱了劇本反省「創作」的主題。劇中自省的過程與感受、角色關係的描寫,反而比編劇對「創作」的思考更鮮明與吸引。「創作者對創作的詰問」,是劇本重要的主題,雖然劇中不乏思考創作的段落,但當中的內容卻顯得零碎和簡單。劇中對創作的詰問與反省,大約可分為三段:阿優與莉莉分手一場,阿優提到自己分不出創作世界與現實的差距,莉莉存在與否,彷彿已與他本人無關,因為他可以在創作之中與想像中的「莉莉」和睦共處;周生到來向阿優催稿,批評阿優的劇本不合觀眾口味,除了展現創作能否與「搵食」、工作並存的詰難,亦可能暗含了編劇對自己創作的自嘲;在阿優接近完成劇本後,才發現創作也為自己提供了自省的機會,使他反省以往犯下的錯誤。當中以莉莉、周生兩段比較鮮明突出,但是兩段對創作的思考,都似是曇花一現,劇本後來還是着力於展現阿優與母親的矛盾與復和,最後只輕輕提到阿優不再以創作為唯一職業,但沒有再點明阿優對創作的思考與反思。「創作的詰問」本應是劇本最重要的主題,但卻反而被阿優與其他角色的關係、矛盾掩蓋。雖然未知這樣的寫法是否編劇另一重「迂迴」的處理,但以演出效果而言,「創作」主題卻似乎變成隔靴搔癢,誠為可惜。
劇本另一「迂迴」之處,是利用不同的比喻,暗示阿優的創作與人生狀態。例如以廁所淤塞比喻阿優的人生和靈感遇上窒礙、以月亮與夜歸人比喻回憶的人物與阿優本人,雖可見編劇運用意象的匠心,但卻同時因為劇本本身零碎的敍事,令這兩個較為重要的比喻亦顯得零散,也未能緊扣劇本本來希望討論有關「創作」的主題,或亦是可再作改進之處。
劇本以碎裂的回憶片段,交織敍事結構,導演亦以虛實並行的方式呈現。舞台以實景為主,演區主要在阿優家中的客飯廳,再以實體的門分隔房間、廚房等空間,但同一時間,實體牆壁與門的下方卻是懸空切去了一部分,觀眾能清晰看到演員在牆外與門外行走的步伐。這種虛實並行的設置,雖然配合劇本回憶的重點,但是除了祖母與莉莉對話,阿優暗中坐在大門外的一場,展現門裏門外空間的對比外,在其他部分不見有何特別的用意。而演員處理台上道具的動作,反而更讓人感到舞台上在「演戲」,例如演員開啤酒與喝啤酒的動作,可見除了祖母手上的啤酒罐外,其他罐都應該是空的;阿優弄翻書架後與莉莉收拾,從演員的動作亦可見書本有不少只是紙皮道具,反而造成了觀眾從演出、劇情抽離的情況,與導演以往導演或編導的《一板之隔》、《夜鷹姊魅》有明顯的分別。
細究《迂迴曲》的主題與思考,似乎略顯單薄,惟是編劇描寫角色的人倫關係卻令人眼前一亮,劇情結構亦緊扣主題中「迂迴」二字,期望編劇往後的創作,在能讓觀眾在觀看劇情之餘,亦能對「創作」二字有更深入的思考與反省,享受更迂迴而又動人的文字樂章。
(原載於《CulturalMasseur.hk》)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