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
文︰余卓伶 | 上載日期︰2018年1月15日 | 文章類別︰月旦舞台

 

Photo Credit: Yifan L
藝術類別︰其他 »

最近,我經常問自己:「我是如何觀察、理解、和感受事物?」,「這樣的經歷,即將會如何成為『我』呢?」。停留在一個地方,面對差不多的人和事久了,很容易會讓自己陷入了「習慣」的輪迴中。對於每日習以為常的景色、人與人之間的對話,可能只是一句廣東話──「係咁架啦」,就帶過了。漸漸,對於這些我們以為甚少,甚至不再變化的事物失去了好奇心,不再花時間和心機去了解內在的可能性,或者去發現了解同一事物的新角度。

 

在踏入2018年的前一星期,我在機緣巧合下認識了一位由丹麥前來的交換生,同時,他是一位中國人,來自四川成都,名叫劉一帆。短短一個學期的交換生生活,就只有學期完結後的大約兩星期讓他自由地去探索香港。密集的城市結構和人羣,在長居香港的人眼中,可能只是普通的日常,更有可能是令人煩厭的束縛,對於這樣的光景的理解和感受是相當簡單直接的。到這裏,你可能會以為我會說,這位由外地來的年青人會認為這些景象是新奇的,因為他不曾見過繁華的都市。確實,面對新地方、新事物、新刺激帶來的興奮是理所當然的(雖然也有人對此可以無動於衷),但他分享了更多屬於他自己的看法和角度。

 

(Photo Credit: YiFan L)

 

在填滿了人的街道上,表面的熱鬧固然令人興奮,但是即使街上全都是人,相互的距離是何其近,隨時都會碰撞到不同的人,這些人可以毫無交集、交流。他們來到了同一個地方,在狹窄的街道上,其實各自都想在這個「公共」空間尋找,甚至佔領自己的空間,各自希望可以享受「私人」時間。他看見了藏在裡面的張力,可謂一觸即發的緊張局勢,只要有一個人稍微的不忍耐,這片繁喧光景,可以一瞬間成為另一幅猙獰的畫面。這張照片,是他在丹麥拍的。地方、人和文化當然不同,但是他那時所感受到的,形成了他看香港,及其他不同事物的角度和理解。也許,他在香港的街道上都會找到相似的情緒。

 

(Photo Credit: YiFan L)

 

那麼,他在香港又看到了甚麼呢?一個密集的小城市,由一幢幢高樓組成,它們又由一個個封閉的空間組成,劉曾說:「好像有密集恐惧症一樣!」。在被規律填滿、焗促的空間外,有一位赤裸上身的男士,好像旁觀者一樣望着這圍牆。也許他感到厭煩了,於是從這個籠牢中暫時逃脫出來,連衣服都被他嫌棄了,渴望以皮膚直接感受他認為是自由的空氣。他空虛地望着這一片他居住的「森林」,或許他的眼中毫無焦點,只是茫然地看,心中在打算何時要拖着這未能被滿足的身體回家;也許他的眼中滿是恨意,與這片「森林」對視,心中在向這無情的圍牆埋怨自己乏味的生活;也許他的眼中懷着希望,在牆外觀望反醒,心中在回顧自己的生活並憧景將來的可能性。這張照片可能是長居在香港的人習以為常的畫面,在穿梭街道,為生活奔波時,這樣的景象根本不值一提。可是,這些「無咩特別」的事物,正是構成我們生活的每一個部分,不但影響我們對事物的看法,更是建立我們「自我」的元素。

 

照片反映了拍照的人「想看」的事物,從觀察這些照片,可以看到那人是如何看世界,同時也可以看到那人的一個又一個不同的部分。這位年青人,在他身處過的不同地方以照片展示他的生活,他對世界的感受,和他自己。而我,作為另一位年青人,對於他的照片,他的角度,又有屬於我的詮釋和看法。這些文字也是我。

 

在日常生活中尋找新的角度,尋找自我,我並不認為一定要從一個不屬於自己的社交圈子的人身上開始,只是「外地人」對我們熟悉的環境會有新看法的機會大一點,或者說是我們較不容易察覺到而已。每一個人,不論是香港人,或是身處在香港的人,對事物的看法總會不同。在乏味的生活中尋找「人生意義」,何不花多一點點時間和心思,與身邊的人溝通?不斷的聆聽、觀察、再分享自己的看法,逐漸就會學習到自己。


(原載於《CulturalMasseur.hk》)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