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角落》——對「青春」的苦澀回眸
文︰蔣鎮鴻 | 上載日期︰2018年1月12日 | 文章類別︰月旦舞台

 

攝影:Ifan Yu
節目︰青春的角落 »
主辦︰香港話劇團
地點︰香港話劇團黑盒劇場
日期︰11/11/2017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青春的角落》為香港話劇團「新戲匠」系列作品,劇本由年青編劇林坤燿撰寫,以大學新媒體組織「Corner」解散的經過,刻劃青春時光的脆弱與消亡。「青春」雖是「新戲匠」系列作品中經常探討的命題,而劇本中對「青春」的懷緬與追憶亦未見驚喜,但編劇處理情節與角色關係的手法頗為成熟,加上導演陳淑儀對舞台空間的運用,仍能成功喚起觀眾對於「青春」的回憶與共鳴。

 

劇本以「Corner」解散的經過作為線索,描繪「青春」的脆弱易逝,帶出青年難以堅持理想、尋求愛情的挫敗與無力之感,有關內容頗能喚起觀眾共鳴。況晴(黎瑩影 飾)請求加入「Corner」之時,組織與學校協議的免費租約即將屆滿,各成員也即將畢業,他們必須開始決定是否讓「Corner」繼續運行。編劇借「Corner」持續與否的爭論,展現各成員在理念上的衝突與矛盾,亦借各成員之間的愛情關係,寫出青春時的愛情因現實情況而無法萌芽,各人的感情與友誼隨着「Corner」解散而無疾而終。

 

編劇沒有花費筆墨交代「Corner」成立與兩年間運行的過程,只透過對白偶爾提到組織與各個角色的過去,但透過對白中的交代,再與劇中各人眼前面對的衝突作出對照,已令觀眾感受各人昔日志同道合的理念已經開始分崩離析。即使後來眾人放下成見,希望向學生募捐十萬元以應付學校的要求、保住「Corner」的辦公場地,但眾籌最後仍以失敗告終。雖然同樣為組織出力,但成員卻因意見不同而決裂,無法維繫當日的理念;成員最後即使暫時放下理念的分歧,也不能抵抗現實的壓逼。編劇能夠將主題與劇情緊密扣連,以各人努力付出與「Corner」最終仍然解散的反差,反映青年的理想終不能永遠延續,青春時光亦因難敵現實而終將消逝。

 

劇本能夠掌握年青人的生活形態,演員的演繹頗具神采,在對白以外的互動亦自然活潑。例如況晴問及學生會幹事之醜聞時,孫學謙(梁仲恆 飾)與何君麗Alice(羅嘉欣 飾)取笑況晴不知真相時的反應與互動便非常有趣與細緻。飾演校工裘志仁(裘叔)的黃珏基,演繹亦令人印象深刻。

 

編劇敍事的轉折亦令人意想不到,可見編劇鋪排情節的功力。周海藍Ocean(白清瑩 飾)堅拒讓孫學謙刊登學生會醜聞,但報道出版之後,卻又引起全校學生迴響與支持,彷彿證明孫學謙的決定比Ocean的堅持更見效用;只是到了最後,學校因報道逼令「Corner」交還場地與資金,才又證明報道成為「Corner」無法維持的導火線,孫學謙間接造成「Corner」解散。轉折既在情理之中,又能夠吸引觀眾的目光,也能呼應劇作主題,反映青春、理想終究難敵外界與現實的壓逼。

 

但編劇某些細節的安排,卻流於刻意,似乎仍可再作思考與調整。劇中另有一重要的轉折與伏線:孫學謙本來為況晴頂罪,令眾人誤會他偷取組織資金;直到「Corner」解散前夕,況晴才終於向仇善予(蔡溥泰 飾)道出自己才是偷錢的元凶,而箇中原因,是因為況晴早已愛上孫學謙,於是不惜違背良心,支持孫學謙的想法。況晴對孫學謙的愛意,與其他人的感情描寫相比,鋪墊似乎不足,她突然自白對孫學謙有意思,效果略為突兀,未必能說服觀眾。而各個角色的感情關係亦未免「分配」得過於「巧合」:Alice喜歡仇善予,仇善予喜歡況晴,況晴喜歡孫學謙,孫學謙喜歡Ocean。這「一個喜歡一個」的公式,雖可見編劇組織人物關係的用心,但未免有點斧鑿的痕跡。

 

劇本亦有描寫青春以外的問題,例如Ocean與孫學謙的理念衝突。Ocean本來認為措辭惡劣的醜聞報道不能出版,但出版後反而引起了學生的注意與迴響。二人的爭論,本應可激發觀眾更多對媒體措辭的處理的思考,但文本未見有更深入的討論。另外,孫學謙與Alice的家庭分別出現問題,前者的哥哥染上毒癮、後者的父親酗酒暴力,但編劇亦選擇輕輕帶過。這樣的處理讓主題仍然集中於對青春的追憶,但卻捨棄了有關社會、家庭問題的書寫,個人認為是比較可惜的取捨。

 

劇中部分對白與編排亦似乎流於俗套,例如孫學謙直白地道出「我只係為你好」、「我鍾意你」;Alice與孫學謙爭執期間,Alice掌摑孫學謙並說「你令我好失望」;Alice向仇善予背誦張愛玲《半生緣》的句子,卻要刻意站在沙發,拿起大聲公大聲朗誦營造玩鬧畫面等等。故事取材自編劇於中學時參加編委會的經歷,以上編排或確是源於編劇的個人經歷,但搬上舞台後,卻造成了令人啼笑皆非的效果。

 

雖然劇本不無可作調整的地方,但導演對劇本的處理饒有深意,加強了觀眾對演出的共鳴。黑盒劇場空間較小,導演仍刻意在舞台左右放置座椅,台後擺放道具、服裝,都是觀眾可見的開放空間,演員不在舞台中間的平台上演出時,或在台後的空間換裝,或在兩旁坐下,與觀眾共同觀看舞台中央的演出;每一場開始之前,演員更向觀眾直接道出「第X場」與當刻的日期、時間。開放空間的安排,增強了旁觀與回顧的意味,提醒觀眾台上的青春時光只是一個演出,連演員都是「旁觀」的一分子。演出開始時,演員從四周將「Corner」辦公處的擺設與道具放置在台中的平台上,直到「Corner」被逼解散,舞台一邊播放Alice所寫最後一次的「會議紀錄」(其實是Alice對「Corner」解散的感言),演員一邊把平台上的所有陳設再次搬走。雖然「Corner」成立的過程只是透過對白交代,但舞台調度卻彷彿令觀眾旁觀了「Corner」由成立到解散的完整過程,加深了文本觸動人心的力量。導演亦善用黑盒劇場的空間,「Corner」閉門失竊一場,安排裘叔在觀眾席後傳出叫聲,再回應台上成員的問候,使觀眾身歷其境之餘,亦呼應了況晴偷錢的伏線。

 

但這種含有「旁觀」意味的調度,遇上上述略為俗套的編排之時,反而更讓觀眾從演出中抽離,未能投入。另外,當高銘Ming(廖國堯 飾)複述學生會的Felix游說他們向校方提出解僱裘叔時,在場外的飾演裘叔的黃珏基卻突然變成Felix,重演Felix的對白。但Felix並無再次出現,與劇情亦無太大關係,兩句對白由Ming轉述似乎並無不可;演出開始,演員布置平台成辦公室時,一直播放電台的新聞報道,內容應是2014年佔領事件的交通消息,但除了反映劇情於近年發生外,文本似乎再無其他直接呼應佔領事件的地方。未知這兩項編排有何深意,但從效果而言,似乎並不必要。

 

《青春的角落》雖寫每個人多多少少也曾經歷的青春歲月,但文本中對青春逝去的深切懷念與追憶,加上導演配合得宜的舞台調度,不同背景的觀眾仍能透過演出,找到那個只屬於自己的心靈角落,重溫或是繼續經歷那終將逝去的美好時光。


(原載於2018年1月9日《*CUP》)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新戲匠」劇評培訓計劃學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