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的第六十三回:「更兼張飛性如烈火,專要鞭撻士卒;如不與戰,必怒。」張飛的性情剛烈如猛火,勇武但魯莽;而青年人都常以熱血、衝動、輕率來形容。青年過渡到成人,就是他們踏進社會的過程,處理自己與社會的關係,此時往往會出現很多不同的問題,例如:生活模式、身份認同、自我價值等。當一眾張飛們遇上孔子時,我所指的孔子並非劇中的角色,而是編導鄧智堅,青春的烈火頓時變成了溫火。
《大學之烈火青春》是一齣於大學裡談《大學》的作品,講述幾位青年人於中學畢業後展開人生的另一個階段,有的考進大學、有的投身社會工作等。與此同時,他們經歷著一些社會事件,與香港發生過的事件一樣,包括2015年學生衝擊校委會及2016年農曆新年旺角騷亂,不同性格的角色對事件有著不同的價值觀、取態和行動。「大學」一詞有兩個意思,其中之一是指下設不同學院及學系的高等教育機構,另一意思是指中國儒家四書之一的《大學》。在描寫和呈現大學這個地方,可見編導的用心,他於劇中加入不少具代表性的大學元素,例如於情節上加入學校跳舞社團的社員於校園內空地練舞、學生於民主牆貼上標語;另外,角色們亦於劇中提及到自己曾經歷大學迎新營的意淫遊戲、大學飯堂食物質素欠佳等熱門話題,此舉能讓觀眾更代入現時大學校園的生活及環境,和令角色們大學生的身份更加鮮明。
鄧智堅
為甚麼編導鄧智堅是孔子?為甚麼烈火變成溫火?編劇有著仁、義、禮的儒家思想,他以「仁」為青年角色們的核心價值,而「禮」為他們的戲劇行動。「禮」是禮貌、禮節,他們於劇中常為自己的言行負責,例如:角色們每次遲到,總是先道歉後解釋原因;一賢(黎樂恆飾)就沒有弄清事情而衝入潘教授(袁富華飾)的辦公室及誤會他而道歉;Momoko(王靜文飾)因憤怒而推跌舞社社員而道歉;有華(唐曉楠飾)不小心與寶秀(羅嘉欣飾)的女朋友於交友App上調情而道歉。另外,他們於同學聚會上,避免談及別人的黑歷史或揭別人瘡疤,不做於禮不合的事。被「仁」化的角色頓時失去了青春的氣質,亦令有潛質的衝突都未能發展,失去戲劇張力。
《大學》中所強調的是個人修養與社會政治的關係,於青年過渡成人的過程中,理應於個人與社會有很大的探索空間,但編劇著重「仁」和「人」的描寫,故未能成功帶領觀眾思考兩者之間的關係。由於故事是以社會事件作主導,事情的發生並非由劇中的人物所引起,角色們只是按照他們的身份而作出對事件的行動,例如:肥腸(溫子樑飾)是警察,所以他於社會運動中的負責維持秩序;有華是網絡判官,故於行動中出現只為坐觀成敗。三位女角色沒有參與社會運動,亦沒有表達對那些社會事件的看法或立場,她們只是關心受影響的朋友的狀況。到底角色們如何看待事件的本身?筆者無從得知。角色們既不是在學習仁、義、禮或修正身心,又不是和社會在搏鬥,彷彿除了一賢,大家均沒有受社會變遷所影響,事過境遷,大家都順利過渡。但怎會每個人的人生都如此順利?只是沒有於劇中提及而已。其實,編劇提供了過渡到成人的方法,寶秀於劇中為Momoko進行心靈治療,令她原諒和接受自己,能與自己好好相處。而寶秀自己是於失戀後接觸到身心靈的課程,然後走出了灰暗,才成為治療師幫助別人,這亦是儒家提倡的教化、成仁。但寶秀的治療過程與此劇的主線事件距離太遠,令關鍵的信息未能與故事緊扣。
孔子認為「克己復禮為仁」,筆者相信編導亦希望向觀眾和下一代傳遞這個價值觀。此劇以《孔子曰》一曲作結,其中一句歌詞為「聽過孔夫子教做人重守禮」,正正與文本相輝映。筆者和劇中人一樣,於戲裡戲外共同經歷著不同的社會事件,但兩者均未見突破和出路,故只能強顏歡笑。一賢過去的經歷大家都避而不談,甚至連他自己於英國歸來遇上師弟不承認自己的身份,不禁讓人嘆息。希望有一天寶秀能替一賢進行心理治療,讓他能成功從青年過渡到成人。
香港藝術節《大學之烈火青春》
評論場次:2018年3 月4 日,下午3時
地點:香港大會堂劇院
作者簡介:「新戲匠」劇評培訓計劃學員
照片拍攝:Pazu@萬象鏡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