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香港的政治形勢下,有志之文化工作者都躁動不已,想以藝術為城市做一點事,但在劇場實踐方法上,卻與社區一直有距離;而社區劇場又一直被認為藝術上不夠成熟。2017年10月,一個世界頂尖的亞洲民眾劇場——菲律賓教育劇場協會(Philippine Educational Theater Association, PETA)舉辦了她的五十周年藝術節Festival of Windows。PETA的工作,我認為是香港劇場/文化工作者在以藝術文化回應社會上亟需參考學習的一個鄰近的前輩。
PETA成立於1967年,正是獨裁總統馬可斯(Ferdinand Marcos)當政兩年之時。PETA發起的是一個全國性的文化行動,與各省市的農民、組織者、游擊隊合作,一直以街頭劇、工作坊等進行文化覺醒、組織工作,不斷在示威遊行現場演出。據引進PETA到香港的莫昭如轉述,PETA當時是Darling of the Revolution(革命的寵兒),可見當時劇團在政治上的影響力。到了1986年,馬可斯倒台,PETA堅持以批判性的民眾議題為其核心,並同時兼顧尋找後殖民的菲律賓文化,進而深入探討貧窮、兒童、婦女、青年人、家庭、教育、人權等議題,其社會性面向根深柢固地滲透在其工作之中,直至今天。
Game of Trolls (照片拍攝:Kyle Venturillo)
然而,社會性、政治性的題材卻沒使PETA犧牲其藝術追求,甚至營造了其獨特的劇場美學。藝術節的劇目之一《Padayon》(中譯:《繼續前進》)與來自Leyte的Palo Culture and the Arts Organization合作——2013年受颱風海燕重創的年輕人組成的藝術組織。PETA於災後給予劇場的支援,讓在地年輕人可以充權,以劇場作為方法,踴躍地參與重建社區,並與居民以工作坊形式創作關於一對生意冤家,在災難下如何應對資源短缺環境的故事。全劇非常爆笑,以滑稽的slapstick 鬧劇形式呈現洪水把眾人沖走的畫面、以老闆娘私藏的椰子酒象徵個人的重要財產、激情子女與對家相戀等情節,把一個創傷性的歷史變成一個充滿歡笑的故事,同時穿插著民眾的恐懼和衝突,面對個人、家庭和社區之間的掙扎。
創作演出時PETA已與當地組織合作八年,在面對災害的創作時,是當地居民要求以幽默的方式呈現,在社區巡迴演出時給予觀眾繼續前進的希望;在全場興奮的尖叫歡呼中,難以想像那是關於一件不久以前發生的慘劇。這卻從來都是 PETA的風格——上一刻以細膩的音樂和台詞令你熱淚盈眶,下一刻的形體和笑話立即讓你爆笑不已,而一致貫串的,就是那強而有力對權力結構的批判——政治人物、教會、媒體、商人等的勾結、貪污,讓民眾即使在困難當中也不忘反思,天災不能逃避,但人禍才使天災成為真正的劫難。
PETA多年來深入各地社區,與居民建立互信,共同提煉出的眾多演出一直嬴得口碑,在國內外獲獎無數,同時一直受不同學校、社區邀請巡演,一演就數十場。但PETA的影響力不止於其演出,而是同時建基於他們在國內持久進行外展訓練而建立的網絡。
PETA的知名的「根基綜合劇場藝術工作坊」(Basic Integrated Theater Arts Workshop, BITAW)有其O-A-O(Orientation-Artistry-Organization)目標架構,嚴謹地審視每一次訓練的社會議題、藝術技巧、組織意義,為每一組特定的參加者度身而設的參與式、動能高的流程,在活動每一刻都有意識地指向工作坊的目標,務求在三個維度上平衡地發展。此外,工作坊的參與式過程,讓主題皆從參加者的生活為起點,由下而上發掘民眾關注的面向,發展出演出的角度及主題,例如關於選舉、競爭、衝突等。而今次劇目之一《don_Q》則是以單親媽媽成為移民工帶給孩子的家庭及心理問題為題,由工作坊發展而成的演出。
Padayon (照片拍攝:PETA)
PETA讓劇場紮根社群切身的問題,作為具藝術性的社會行動;從個體到社群到社會的充權過程中,堅守「金礦理論」,真誠地相信社群中每一個人都有其可開發的力量,投入專業又多元化的藝術招式,發掘每個人的強項,與之共事。而PETA青年軍(Metropolitan Teen Theater League)就是由這系統性工作坊訓練出來,從十六歲開始訓練各人ATOR(藝術家-教育家-組織者-研究員)的能力,十八至十九歲就可以嘗試策劃及運作藝術節,經過多年磨練直至各人成為獨當一面的藝術家導師,繼而成為PETA正式會員。而PETA成員多年來在菲律賓各地帶領訓練,培養出地區的衛星藝團組織,密切地保持著數以十計的在地連繫,繼續承襲著創立時建立全國網絡的視野及實踐,肩負著以感性改革政治的抱負。
政治、社區、美學從來不是對立的,尋找如何透過劇場與草根基層結連,發掘民間的聲音、民眾的故事,一起在狹縫裡繼續前進,讓彼此成為積極主動的創造者,回應當下社會的訴求,是文化工作者責無旁貸的使命。藝術必然是政治的,劇場的政治性就在於其美學的立足點之上。站在五十年來不斷推動社會改變的PETA 肩上,從社區民眾出發,尋找議題、藝術的共生平衡,我相信,我們都能上到好好的一課。
作者簡介:2007 至 15 年加入社區文化發展中心及亞洲民眾戲劇節協會,策劃社群充權藝術及跨文化交流,包括表演、工作坊及跨國巡演計劃。2013/14英國 Clore 領袖培訓計劃成員。2016年起於臺灣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攻讀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