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雖為彈丸之地,但每天都有不同的文化活動和事件發生,單是大大小小的西方古典或中國民族音樂會,每年至少逾千,可見香港的音樂活動十分豐富。筆者冀以這篇文章,跟讀者從那些豐富活動中,回顧2017年香港樂壇發生過的一些大事。
「20周年紀念」標誌
2017年是香港回歸二十週年,為了隆重其事,特區政府舉辦或支持了各類型的活動,一整年都能看到掛了「20周年紀念」標誌的活動,當中當然少不了音樂活動,譬如三大樂團到外地巡演:「香港管弦樂團」跟寧峰造訪了首爾、大阪、新加坡、墨爾本和悉尼;「香港小交樂團」則前往德國、葡萄牙和法國參與音樂節;「香港中樂團」便去了俄羅斯、韓國和內地多個城市演出。此外,香港藝術發展局在夏季於倫敦舉辦了「香港音樂系列」,把「非凡美樂」、Music Lab、「無極樂團」、「香港藝術節」和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的節目帶往英國演出。
這些音樂會固然是要向外推廣香港,但同時亦為本土的音樂家提供海外演出的機會。需知道沒有足夠財力和網絡的支援,一般音樂家難有到外地表演的機會,讓人家認識,只能困於本地演出,不利個人發展。事實上,很多地方的政府是有計劃地支援藝術人才到海外演出,以培養他們成為世界級的藝術家。期望香港當局往後能將這些活動恆常化,把自家的音樂節目與音樂家「推出去」。
與以上活動性質相近的還有藝發局在年尾首次舉辦的「賽馬會藝壇新勢力」,但這藝術節不是把節目「推出去」,而是把曾在海外演出過的節目「帶回來」,為他們帶來本土重演的機會,從而令作品更精進。不過音樂節目方面以流行音樂(無伴奏合唱和獨立音樂)以主,希望往後可把古典音樂節目納入藝術節中。
三大樂團 各自耕耘
上文提及三大旗艦樂團,這裡便談談它們在2017年的情況。
先說港樂,為回應忽視本土音樂家的投訴,他們在2016/17樂季中拋出了「你的香港管弦樂團」,之後一季繼續使用這口號。除了與本土音樂家合作,還大膽地聘任林丰為新任藝術策劃總監,從內部加強「本土」的元素。此外港樂連續兩年北上參與北京國際音樂節。需知道北京國際音樂節的理事之一,正是港樂的首席客席指揮余隆,相信就是他把港樂與北京國際音樂節連繫,協助港樂開拓內地市場。而港樂的長期贊助者太古集團宣佈未來三年繼續贊助逾四千萬,為港樂有史以來的最大集團贊助。
至於小交,除了繼續致力於委約新作及於不同場地(如藝穗會)的系列演出外,最矚目的舉動是宣佈舉辦「香港國際指揮大賽」,是區內少有的西樂指揮比賽。比賽在2018年一月舉行,吸引了超過三百人報名。可惜的是沒有香港指揮能進入初賽,亞洲代表只有來自新加坡的連汶華,最終三甲全是歐洲的指揮。
香港中樂團在2017年踏入40周年,授予由1997年出任藝術總監至今的閻惠昌「終身指揮」的榮譽職銜,肯定了他一直以來的貢獻。另外,香港中樂團參與「華人音樂文獻集藏計劃」,把中國樂曲有系列化地整理和分析,為日後的研究打下良好基礎。
費明儀
樂壇前輩 相繼過身
在2017年,不幸地有多位樂壇前輩過世。第一位離我們而去的是費明儀。為香港樂壇貢獻良多,德高望重的她,多年來出任香港藝術發展局音樂組主席,並身兼多個音樂組織的重要職銜,對推動香港音樂發展不遺餘力。而身為女高音和指揮,費明儀也在幕前發揮影響力,成立明儀合唱團,為香港觀眾帶來美樂。
時至六月,另外三位前輩馮華、于粦與林克昌先後離世。馮華乃粵樂大師,精通多種中西樂樂器,曾為多位名伶如新馬師曾和芳艷芬等充當頭架,亦灌錄過多張粵劇及粵曲唱片。作曲家于粦多年來從事電影配樂,曾與金庸(筆名林歡)合作創作,其代表作《一水隔天涯》已成為一代金曲。指揮家林克昌是印尼華僑,他和三位弟妹都是演奏家。林克昌在1969年起出任香港管弦樂團首席指揮,直至港樂1974年職業化後擔任港樂首位音樂總監。
本地人才 揚威海外
雖然有不少前輩過身,但同時有不少本地音樂家在國際比賽中獲得佳績,成為香港樂壇的新力量。
鋼琴家張緯晴參加了世界知名的格拉賓國際鋼琴大賽(Van Cliburn International Piano Competition),並成為六位決賽參賽者之一,也是決賽中唯一的女性鋼琴家。由於比賽舉行網上投票,由全球樂迷選出觀眾獎,當時香港不少朋友都在努力地為她宣傳,最終她成功奪得觀眾獎,是首位在此比賽中獲獎的港人。
以工程學位學士畢業的作曲家梁騫仁,得到皇家愛樂協會(Royal Philharmonic Society)的作曲大獎(Composition Prize),是該獎自設立以來首位獲獎的香港人。梁騫仁現正於英國皇家音樂學院深造,並得到愛樂樂團委約,於今年演奏他的新作。
譚允靜
現正在聖保羅男女中學唸中一的女小提琴家譚允靜,年紀輕輕已經屢次在本地及國際的比賽中獲獎。在2017年,她便在德國荷亨洛赫文化基金會國際小提琴大賽(17th international violin competition Kulturstiftung Hohenlohe)的第一年紀組別中取得第一名,是首位在該比賽中獲獎的香港音樂家。這位樂壇新星逐漸備受注視,本地不同的音樂組織如香港管弦樂團等陸續邀請她演出。
重要節目 意料之外
每年都有不同的國際級團體來港獻技,今年當然不例外。但叫人意外的是部分重要節目發生意料之外的狀況。
首先是預定於十一月來港演奏完整貝多芬交響曲全集的杜達美及「委內瑞拉西蒙.玻利瓦爾交響樂團」,因委內瑞拉總統馬杜羅的介入而無法展開亞洲巡演。這個節目早在香港藝術節進行期間已率先宣佈,作為是年藝術節的特備節目,並已安排論壇、公開彩排和社區探訪等多項計劃,可惜最終因杜達美因言得罪了馬杜羅而遭封殺,令香港觀眾無緣欣賞杜達美及委內瑞拉西蒙.玻利瓦爾交響樂團的演出。
2017年另一場重要節目無疑是西蒙.歷圖及「柏林愛樂樂團」再度訪港,並演出兩場。這次是繼2005年後,他們再度來港,成為慶祝回歸20周年的重點節目。然而,原定擔任首場音樂會鋼琴獨奏的郎朗,因過度練習拉威爾的左手鋼琴協奏曲,導致左臂患上腱鞘炎而未能演出,改為由韓國鋼琴家趙成珍替代。而歷圖將離開柏林愛樂樂團,因此這次很可能是最後一次帶領柏林愛樂樂團來港演奏。
最後談談2017年古典音樂書出版的情況。按筆者的觀察,該年出版了的相關書籍有香港浸會大學音樂系副教授孟皓珣博士的《釋放音樂魂:西方古典音樂導賞之旅》、資深樂評人黃牧的《現場:聽樂四十年》、陳永明的《音樂織錦的三綹線》,這幾本書都是音樂入門書或散文式的文集。此外周光蓁博士以兩年時間完成了香港藝術發展局委約的《香港音樂的前世今生——香港早期音樂發展歷程(1930s-1950s)》,是少數集中整理香港早期音樂發展的重要書籍。
作者簡介:香港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專業會員,熱愛音樂與文字,遊走於琴鍵和紙筆上的黑白之間。香港無伴奏音樂組合 CM Singers 和 Zense 的成員,亦曾參與多個歌劇的演出。經常在各文字媒體發表樂評及評論。
照片為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