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號 2017年本地演藝節目與事件回顧    文章類別
【編者的話】
編者的話
文:陳國慧

2017年是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成立廿五周年,我們以「廿五」為題首次策劃了別具意義又有趣味的「廿五點評」活動,除了邀約參與的藝評人外,還收到接近五十個包含不同演藝範疇的來稿,每篇都很有心思,而且可見即使字數有限原來也可評得精準俐落!所以這期專題除了四篇回顧去年本地演藝節目和事件的深度文章外,「影像」專欄也精選了「廿五點評」四篇分別點評不同類型節目的短評,為去年既多元又豐富的演藝節目總結。

 

誠然,在豐富的背後,我們發展節目在量增多之時,質的提升和觀眾群的拓展也是重要課題。我在出席台灣分會舉行的年度論壇時,與當地藝評人交流時也有類近的觀察。梁妍和羅倩分別在「特稿」中以側記方式記錄了是次年度論壇的觀察。「焦點座談」則繼上期台灣藝評人劉純良後,有我們與城市當代舞蹈節合辦的「Chatbox論壇:亞洲舞蹈新想像」擔任駐節藝評人的瑞典藝評人Cecilia Djurberg,帶來另一角度的書寫。「劇場外望」今期內容特別豐富:兒童劇場工作坊的參與、「烏鎮戲劇節」的評鑑和「菲律賓教育劇場」五十周年的特稿讓我們透過香港劇場工作者以不同方式的介入,看到更廣闊的舞台。

 

「藝評沙龍」今期是相當熱話的課題,「財爺放水」讓一眾藝術文化工作者紛紛討論「好定唔好?」,有人歡喜但有人認為「自掘陷阱」,文化組織「文化同行」即時在財政預算公佈後在網上進行調查,主要就在大灣區交流的巨額資助上徵詢業界意見,大家似乎對此有所保留;雖然參與調查者不足百人,但發現有八成不認同這交流策略。我們特別邀請了文化政策研究者、大團和小團的行政人員與藝發局委員「從2018/19年度財政預算看文化發展」,讓大家了解在這股「放水」的美麗畫面後,不同持份者的看法。既有回顧又及展望,我們期待今年花開燦爛。

 

編輯小組

陳國慧、洪思行、鍾茜琪

 

文字編輯

洪思行、鍾茜琪

 

版面編輯

廖嘉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