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
在二○一六年九月三十日的「再次啟用開幕」,設有兩千席的大劇院、近八百席的中劇院、二百席的小劇院的臺中國家歌劇院(National Taichung Theater),已屹立於台中七期重劃區菁華地段近一年半時光。難以想像,這座耗資巨大、費時久遠,建築工程複雜的文化地標,歷經多少規劃更動及政治口水後,竟能真正良好地發揮其預設功能──搬演各類優秀表演節目、提升城市文化風氣,並且經營不俗、效益卓著,可謂近年台灣重大公共建設的榜樣範本。
臺中國家歌劇院的起源
台灣劇場空間建設緩慢,且長期集中於台北都會區,也難怪許多台北人戲稱:轎車駛過泰山收費站(已拆除)之後,即步入台灣「南部」。自台灣光復始,台北的表演活動集中於理教公所、台北市中山堂(日據時代公會堂),以及稍晚出現的國父紀念館大會堂等禮堂式空間,稱得上專業且具備優良觀演效果的表演場地──國家音樂廳及國家戲劇院,則遲至一九八七年十月才開幕啟用。踏出台北城,大概就是各縣市於一九八○年代,為響應「十二項建設」所興建的文化中心(含多功能演藝廳)、社會教育館,或稍具規模的學校禮堂了。
回想一九九四年,我父母準備在台中市區購房,看中政府宣稱要在西屯區興建「國家音樂廳」,於是拍板決定遷居西屯。但台灣的民意代表及政府官員思維老派守舊,覺得花一筆錢蓋音樂廳,不如改成既可演戲又能奏樂的多功能劇場划算,音樂廳也就這樣變身成為歌劇院。各縣市文化中心林立後,台灣不缺多功能演藝廳,卻罕見專門劇場,所以有時若要演戲,則後、側台不夠深,若要奏樂則要添幾片反響板,但音響不夠美。
可能是因為胡志強喜愛西方精緻文化,其任職台中市長時,「臺中大都會歌劇院」計劃確立,並於國際競圖擇中日本建築師伊東豊雄(Ito Toyo)的「美聲涵洞」方案,並籌資興建。二○一三年,台灣當局成立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在經費考量下,台中市政府順水推舟,把大都會歌劇院「贈送」給中央政府,盼國表中心負責往後營運事宜,於是大都會歌劇院更名為「臺中國家歌劇院」。胡志強當時拋出此項策略,遭許多民意代表聲討譴責,只因認為市府投資巨額興建,卻將碩果拱手讓人,似乎失去主導權。可事實證明,胡志強及其市府團隊,眼光是極其正確的。
從音樂廳到歌劇院,劇場功能看似變多了,但在歌劇院的興建過程中,許多人都有疑惑:究竟台中人看不看歌劇?有多少台中人看歌劇?按道理說,台中其實不缺演歌劇的場地,市文化局轄下的臺中中山堂,自一九八九年建成之後,成為台中首座一千六百餘席,具備樂池、舞台設有大幅U型背照投影天幕的歌劇表演場地,雖然總是有人嫌棄中山堂音響效果太乾,但從劇場設備及規模看來,還是相當完善的,可是幾乎沒甚麼歌劇節目在該處演出。位於豐原的台中縣立文化中心演藝廳(現今之台中市葫蘆墩文化中心),原有固定式樂池可容納中型樂隊,但在近年劇場整修之後,終於取消了使用率不高的樂池,將其填平。曾隸屬於省立圖書館、國立臺灣交響樂團,現由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經營的臺中中興堂,已成為我最常觀賞節目的劇場,但直到我前兩年隨校友國樂團赴後台考察場地細節時,才驚覺原來中興堂具有電動升降樂池(據稱原本只在樂池頂部加蓋板以增加舞台演出面積,但因太過危險才改為電動升降式),只是平常隱藏得宜,幾乎無人使用。
有鑑於此,我一度認為,台中這座城市與歌劇(甚至是現場樂隊伴奏的舞劇、音樂劇)節目,幾乎是「絕緣」的。
臺中國家歌劇院至今沒有駐場樂團、合唱團,英文名稱使用「Theater」而非「Opera House」,首任總監王文儀接受《MUZIK》採訪時曾言:「全市都是我的空間,都是歌劇院的樂團」,掩蓋受限經費實情而未有駐場藝團的尷尬。但是,自從國家表演藝術中心接管臺中國家歌劇院、開始營運後,始終呈現一派欣欣向榮的氣象,不但節目豐富多元,也不乏歌劇、音樂劇一類的演出,使「歌劇院」一名高懸劇場大門之上,尚屬合理。
這當中最重要的,是國表中心接管歌劇院後,積極主辦並引進各類節目,打破台中原本公營劇場只供出租、不管經營的死水局面。倘若歌劇院由市政府文化局直接管轄,肯定搞不出如現在的那麼多花樣。直至今時,中山堂、中興堂、港區及葫蘆墩藝術中心,仍然以純粹租場服務為主(偶爾有專案合辦節目,但並不算多),各場館並無專業節目策劃團隊經營,也無演出季之規劃,甚至場務人員多為中老年退休人士擔任志工充數,欠缺專業技能與態度。而歌劇院的出現,參考國際主流作法,自行投資製作或購買節目,使堂皇的劇場硬體充實了強大的內容軟體,並透過多方廣告,讓市民燃起進場觀演的衝動。也正是在歌劇院啟用的這段時間裡,我才驚覺原來小小的台中市,也能湧現龐大的觀演人口。
臺中國家歌劇院的節目製作策略
以臺中國家歌劇院曾經演出的歌劇、音樂劇節目為觀察對象,大致可歸納出歌劇院的幾種節目製作策略:
一、藉國表中心資源購買引進節目,例如於二○一六年起,國表中心旗下的國家交響樂團,計劃連續四年聯袂西班牙拉夫拉前衛劇團,在臺中國家歌劇院演出全本華格納《尼貝龍指環》歌劇作品。又二○一六年底,歌劇院引進Hans Zender改編的《冬之旅》,由Baldur Brönnimann指揮國立臺灣交響樂團伴奏、Ian Bostridge獨唱,節目並有精緻的舞美燈光投影,可視為具有戲劇表現的音樂演出。以上二例,皆是在引進節目的同時,視情況加入本地藝團、演員,以達學習交流目的。此外,二○一七年及今年上演,由歌劇院引進的音樂劇《死亡筆記本》、《貓》,也是大眾喜聞樂見、票房甚佳的引進劇目,但這類流行音樂劇多屬全部引進,沒有本地藝團、演員的參與。
二、自製小型節目,如二○一六年底,歌劇院投資小額經費,邀請國立臺灣交響樂團、國立中興大學附屬高級中學合唱團、愛唱歌手合唱團、東海大學附屬實驗高級中學小學部合唱團,演出Jonathan Dove作曲的「社區歌劇」《迷宮魔獸》(The Monster in the Maze),作品雖名聲不大、規模玲瓏小巧,但節目十分有意思,效果亦佳,且參演者有台灣優秀歌手及多組台中藝團,難得可貴。
三、以優惠政策鼓勵民間團隊租場演出,這其實與傳統藝團租場模式類似,但據我所知,倘若節目是歌劇、音樂劇一類形式,歌劇院可能在經費上提供一定程度優惠,或配套服務的相關支援。例如曾經演出的人力飛行劇團音樂劇《地下鐵》,以及創世歌劇團《卡門》、臺北歌劇劇場《浮士德》、《馬克白》,皆如此類。
就這樣,臺中國家歌劇院啟用一年半以來,所上演的歌劇、音樂劇類節目,數量可能超過以往全市各劇場數年的總和。
歌劇院製作《迷宮魔獸》舞台模型(圖片由作者提供)
歌劇院與台中的互動關係
起初有人批評:臺中國家歌劇院的大堂簡直是座百貨商場,每逢假日一輛輛遊覽車帶遊客觀光,埋沒了劇場專業功能。實際上,這是兼顧商業收益,又能引誘一般民眾距離藝術更進一步的兩全其美妙招,在國際上也常見著名劇場如此設計,可在台灣則有些少見多怪了。與此情況類似的,還有歌劇院內餐廳原本欲賣精釀啤酒,雖價格不菲,但試想看完精彩表演後若能小酌一番,未嘗不是大快人心之事,可這樣的服務卻也曾被台中市議員、傳媒輿論批評,故取消了好一陣子。還有,歌劇院原本提供商業租場服務,在空檔期間以六倍場租價格提供各機關行號之商業行為使用,原是增加劇場收益的良方妙藥,又不妨礙正常演藝活動,可是仍遭民意代表、報刊電台的大肆抨擊,最終不得不取消該項服務。歌劇院的諸多手段在台灣雖看似前衛,其實已是國際常見經營模式,只是在本地保守的觀念與眼界下,產生出衝突。
臺中國家歌劇院佔地利之便,一旁有兩座大型百貨公司,可供觀演民眾提前閒逛或就餐,又距逢甲商圈不遠,既可使遠道而來的觀眾有更多遊憩選項,也能吸引部分單純觀光旅客赴歌劇院參訪體驗。事實上,當初擔心台中沒有觀演人口的顧慮或許多餘,因為在歌劇院的行銷推廣下,本市觀演人口已有上升,更能誘使外地觀演人口來到台中,甚至因清泉崗機場的航班線路增加,也已出現香港、大陸觀眾搭機赴台中觀演的情況。說得市儈一點,一大坨文化磁鐵使勁把人群抓來了,總得連吃帶喝或加上住宿吧,雖量體不大,但總會對本地經濟產生一些幫助。
有待改進的地方
不過,臺中國家歌劇院畢竟年輕,有些行銷宣傳讓人有些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二○一六年十月,甫開幕的歌劇院在開幕季中邀請廖瓊枝、唐美雲、魏海敏、盛小雲,分別屬於傳統歌仔戲、影視歌仔戲、京劇、評彈領域的權威演員,各自登臺獻藝,結果歌劇院整合四檔節目作出廣告,打出「歌劇院天后爭霸戰 誰先完售誰封后」的口號。拿票房與藝術成就掛勾本就不倫不類,更何況四位藝人領域不同、難以比較,便把宣傳格調拉得很低,歌劇院管理層也在輿論壓力下被迫道歉。此外,二○一七年初,國立臺灣交響樂團、國家交響樂團、臺北市立交響樂團,臺灣三大公營職業西樂團接連三日於歌劇院演出,實屬樂團盛事,可歌劇院只在其Facebook粉絲專頁打出「交響馬拉松」宣傳語及配圖,至於各檔節目的手冊文宣則無相關字樣,看不出是一個系列的節目安排,可見所謂「交響馬拉松」的行銷策略只是臨時碰巧搭上順風車,過水表示一下罷了。宣傳得過分或是不及,都非好事,歌劇院雖然在聚攏人氣、提供優秀文化服務、嘗試新思維經營的方面頗有貢獻,但在創意品味細節的掌握平衡上,還有進步空間。
還曾見到關於歌劇院硬體設施的批評,我覺得有些尚屬合理、有些就太過刁鑽了。例如曾見NSO樂師於網上批評樂池太小、休息室廁所不夠用,或有些觀眾認為音響偏乾等,這其實都遷涉到節目規模及個人主觀審美的問題。(演《萊茵黃金》時嫌樂池太小,可是歌劇院一年才演一次華格納作品呀!)音響問題,歌劇院的聲音偏向自然,殘響確實沒那麼多,但我覺得那更真實一些,相較於國家音樂廳那種「美音秀秀」的優化,只能說各有所長吧。倒是常見遊客不慎闖入大堂水流造景,或劇院樓座通道昏暗狹小不利緊急逃生,以及多數牆面防水塗料粗糙尖銳恐造成觀眾、遊客皮肉挫傷,這些涉及人身安全的問題,或許較有急迫修改或完善的必要。
身為台中人,截止目前為止,臺中國家歌劇院佔據我生命的時間並不長久,但卻已產生深刻的認同情感。由於住處離歌劇院尚近,每次看完演出步行回家時,便覺得十足幸福,這座城市總算有了一座城市該有的樣子。也可以說,臺中國家歌劇院的誕生,還真是豐富、變化了一部分台中人的生活氣質吧。也讓人們知道,劇場建設並不嫌少,而是主動出擊、充滿活力的劇場太少,臺中國家歌劇院,確實給台中文化市場注入一股強勁的生命力。也期待臺中國家歌劇院,未來越辦越好。
臺中國家歌劇院大劇院音樂會模式舞台情況(圖片由作者提供)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