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小時內欣賞建築美
文︰余卓伶 | 上載日期︰2017年12月7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照片提供: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節目︰柏林愛樂樂團 »
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演出單位︰柏林愛樂樂團 »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日期︰10-11/11/2017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音樂 »

也許不少人會因為杜達美及委內瑞拉西蒙.玻利瓦爾交響樂團未能來港演出而失望,使原來期待己久,豐富的十一月好像突然失色了不少。確實,作為學生的我,對於少了一個送到來香港的學習機會難免會有失落。不過,經過兩場柏林愛樂樂團音樂會的洗禮,我反倒鬆了口氣。第一場在晚上八時開始,另一場在翌日的晚上八時前完結,在這二十四小時內,耳朵要高度集中兩次,還未消化完第一晚的聲音,又要慌忙再注入更多,不但精神上是挑戰,體力也是。不過,當然是因為音樂會的質素高,它才值得成為一個挑戰。

 

柏林愛樂樂團,光是名字,就足以成為大家享受的原因。但確實,人家能夠成為名牌是有根有據的:一絲不苟,把美好推到極致,似乎就是他們呈現出來的態度,或許就是大部分人所指「非常德國」的本質。對於每一個音都給予同等大份量的心思,砌成了一句又一句精緻的音樂。這個在各個木管手獨奏時,不論是身體語言和樂句處理大都能看得出來。《唐璜》中的雙簧管獨奏,布拉姆斯第四交響曲中的單簧管獨奏及拉赫曼尼諾夫的第三交響曲中的長笛獨奏等,一眾木管樂不但音色上給人一種「完美」的感覺,連樂曲的處理,例如音與音之間流暢的連接,合理自然的起承轉合,每一次獨奏都是近乎令人費解的完美。強而有力的弦樂,每一下都要把音打進你的心內,特別到了布拉姆斯第四交響曲,那些低音實在使我想從座位上跳起。從最細微的地方開始著手,逐漸建立一句又一句令人無法挑剔的製成品,然後從眾人的製成品砌成一個大型建築,可以想像到這個作品的每一個角落都值得使人停留細味,這又怎會不是對耳朵和精神的挑戰呢?

 

面對一眾超卓的樂手,指揮還可以做甚麼呢?沒有指揮,這班「神級」選手定然也能夠把樂曲流暢地進行下去。但是西蒙.歷圖就是這樣「親切」地向大家介紹他眼前由眾多寶石構成的建築物。不論你對樂曲、樂團本身有多熟悉,每一次去音樂會都總有新的體會,每次演出都是獨特的,這也是音樂會仍然存在的原因。面對不同背景的聽眾,歷圖就有如博物館中和藹可親的導賞員,為聽眾逐一介紹眼前作品精采絕倫的細節,免得大家於花多眼亂的寶庫中迷失。第一晚的布拉姆斯第四交響曲,真的是高潮一浪接一浪,弦樂狂野中,帶出了木管的亮相點,之後再翻上一浪弦樂,然後又點出了另一個銅樂的裝飾,此起彼落,他總能夠在剛好的時間點上帶出最閃爍的一顆寶石,令人目不暇給。史達拉汶斯基的《彼得羅斯卡》,樂曲的顏色本來已經多到不行,他把頻密地變化的音樂顏色毫不鬆懈地描繪出來,那時,我的腦袋大概是最忙。除了與樂團創造美妙的聲音,還能向觀眾展示他對音樂結構的詮釋,有如介紹音樂中的建築一樣,令我可以在腦中畫出樂譜的形狀,不論你是否喜歡他的風格,這能力實令人讚嘆不已。

 

除了樂團有超高質素保證的表演外,兩晚各有驚喜。朗郎因傷未能演出,換上了年輕的韓國鋼琴家趙成珍演奏拉威爾的G大調鋼琴協奏曲。纖幼的身體——當然包括手指,彈出了輕巧,充滿空靈感的高音。去到有如夢般的第二樂章,他輕撫鋼琴,綿綿的高音慢慢流入耳朵,舒服的令我不得不懷疑自己的聽覺。只能說,選曲真是選對了。高音,就是他的「黃金區」。相對精妙的高音,他對於中音及低音的處理就顯得較為生疏。在安歌中,他會選德布西的《月光》並不意外。可惜的是,雖然都是法國輕飄飄的作品,《月光》比起拉威爾的協奏曲多了些中低音的份量和深度,而趙成形未能建立一個濃厚或深邃的低音去支持他近乎完美的高音,令到樂曲整體不太平衡。另外,可能因為他年輕,技巧上並未去到悠然自如的境界,例如如果他的顫音將來可以再提升,相信他可以完全掌控整個高音區了。然而,我十分期待這位年青鋼琴家的成長。

 

到了第二晚的驚喜,有同樣來自韓國的作曲家陳銀淑的新作《弦之舞》,也是一首相當有結構美的作品。作品的意念來自宇宙學,以弦線為「基本造成單位」,再加上其他樂器,逐步建構音樂世界,再回到另一個週期的開始。即使未看場刊,都能感受到她想表達的意思,展示了她的成熟。音樂的張力建構十分合理,虛幻的感覺也能以紙張的沙沙聲,及弦樂的高音營造出來。後來加入的樂器,聽出是十分謹慎地加入,營造到聲音豐富而不混亂,可以想像到當中的細節,我閉上眼睛聆聽,不被見到的東西影響到由聲音帶來的想像,我確實感受到了宇宙般無形的規律。

 

這兩場音樂會的評論,真的快要可以寫上一本書來。二十四小時內,柏林愛樂樂團和西蒙.歷圖就是這樣到香港展示了音樂的建築美,為我的腦袋塞進了一本書。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