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文署隔年舉辦的「世界文化藝術節」今年以「躍動非洲」為題,我看了十一月九日的《非洲豎琴音樂會》(素娜‧祖巴特與樂隊)。個半小時的節目猶如一個「Fusion」版小型音樂會(mini concert),把西非傳統音樂與現代音樂融合,台上與台下打成一片。在音樂(不論傳統或現代)、成員和樂器之間(包括非洲古老豎琴或現代結他和敲擊樂),最強的主角就是素娜‧祖巴特自己,因她把各種新舊的元素結合起來,更憑著自身的特殊背景把一些看來已成潮流甚至常規的演出,就算不至變成神話,卻肯定提升了節目的內容和欣賞價值。
台上組合除祖巴特外,還有四位成員:一負責鼓樂、一敲擊樂手、結他及低音結他手各一。祖巴特演出非洲流行樂「Afropop」,並演奏非洲豎琴、結他和演唱。除祖巴特本人,及其演奏的非洲豎琴外,其餘組合就是一隊現代樂隊(band)。現代樂隊的演出也不是甚麼新鮮節目,更與傳統音樂無甚關連。可是,非洲豎琴再加西非吟遊詩人的元素,把這個節目變得不一般。
非洲豎琴(kora)的聲很清脆,亦夠響亮。這古老樂器在七至十三世紀早已出現,由半個大葫蘆、牛皮、木琴柄和二十一條弦線組成,以兩手的拇指及食指彈奏。獨奏時其音清聲脆,不難接收。但在鼓與敲擊樂中,就要好用神才分辨到其聲。而在全晚樂曲中,鼓樂與敲擊樂的位置和份量非常重,全晚幾乎所有激烈時刻(俗指「好High」)往往由這兩組樂器帶來。其實非洲豎琴只是配角。還好身為作曲家的祖巴特,多以非洲流行樂跟結他「jam」曲,而非洲流行樂的音色跟結他很配合,在敍說女人的一曲中亦有較大段由結他輕微拍和的非洲流行樂演奏。不過當鼓和敲擊樂加入,非洲流行樂還是配角。如果單是憑一種古老樂器去「夾Band」,這個傳統與現代音樂「Fusion」版較難有所突破,因令觀眾興奮大部分時間是來自較現代的鼓和敲擊樂。
節目中最具傳統元素的就是祖巴特本人。系出名門的祖巴特,是西非五大吟遊詩人家族的後人,祖父在岡比亞地位尊崇,表兄就是一位當代非洲豎琴大師。吟遊詩人是西非社會一個世襲式階層,可追溯到十三世紀的曼丁帝國。他門是國王御用樂師,又扮演歷史記錄者、宮廷諫宮及儀式歌者等角色,身分尊貴。非洲豎琴就是吟遊詩人的專用樂器,且只傳男丁。祖巴特突破這傳統,成為首位女性繼承人,正因她這背景,她拿着非洲豎琴在台上演出,意義就遠不止於純粹演奏一種古老樂器。在強烈的西方音樂中,她一身非洲民族服的打扮(其他成員亦然)和以曼丁語演唱,縱然非洲豎琴的位置不算突出,但憑祖巴特的背景與歌唱語言,傳統元素在個人的台風中表現了出來。
由於她在英國受教育,對西方音樂熟悉,她在音樂會選擇的樂曲也融合西方樂隊的強烈節拍,鼓手和敲擊樂手勁道十足,且愈演愈烈。祖巴特很懂在澎湃節拍後回歸到她的傳統身分,所唱/奏樂曲皆集中在她關注的議題,如性別、文化身份、愛、家鄉等。如中文意譯的〈愛〉、〈人民〉、〈祖母〉、〈祖國〉、〈和平〉、〈女人〉和〈長者〉等曲,開始前她都會一說其感受。從內容亦反映出其心繫傳統,擁有尊重傳統文化的心。這些部份剛好平衡了甚為現代的音樂部分。
音樂會中常有互動環節,她向觀眾學中文,又請觀眾跟她唱歌。氣氛在尾段頗高漲。不過這部分略長,若在示範活動中出現較適合,原因是節目不算長,而且樂曲由中快至快甚至極快,一氣呵成演出,氣氛會更凝聚!尤其現場的音響設備與系統非常好。莫說非洲豎琴與結他聲「調得好靚」,連鼓和敲擊樂「一樣Fit」。祖巴特一開腔唱第一句就知音響「好正」,微微推高人聲令清度、亮度提高,效果非常好,這也是聽音樂會的一大要求。
綜觀全場音樂的元素在互相配合下,既保留傳統的文化情懷,又讓現代音樂盡情發揮,燦爛擊樂鼓聲中,融合不止古老樂器的音色,還帶來演出者祖巴特對傳統的尊崇及其遊走在家鄉及西方文化中所產生不一樣的融合!不過「玩band」通常都以「快勁響」為節拍,要觀眾「坐定定」其實並不太好。雖然結尾祖巴特主動要求觀眾站立,不少觀眾在強勁節拍下早就蠢蠢欲動。其實這類音樂會是否可設企位專區,讓觀眾隨樂曲搖擺?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