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夢島》青春熱血的政治寓言劇
文︰何俊輝 | 上載日期︰2017年9月11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節目︰逐夢島 »
主辦︰中英劇團
地點︰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綜藝館
日期︰6/8/2017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何敏儀編導的《逐夢島》是由 Muse Up!青少年音樂劇團演出,這是中英劇團所創辦的子劇團,目的是讓一班來自元朗、天水圍和東涌的青少年(八至十七歲)可接受為期一年的音樂劇訓練,並參與戲劇欣賞、做義工等活動。

    

《逐夢島》有多達五十八位演員同台演出,有些是第一次(年)參與 Muse Up!音樂劇而有些則曾參與了多個(年)Muse Up!音樂劇。筆者看見戲份甚重的老工程師,便以為劇團找了一位約五、六十歲的超齡外援參演,怎料飾演者余卓泓於演後分享會揭露自己只有十七歲,即感到這演員的演技相當不俗(化妝和形象設計團隊也應記一功)。他在台上活現出來的成熟穩重、正義感和領導能力顯然是從九歲便每年參加 Muse Up!才累積得到,然而「能用演技騙觀眾」的不只一人,筆者看見窮爸爸時還以為飾演者黎嘉佑是約三、四十歲的外援,但原來他只有十六歲。

 

眾演員所受的聲樂訓練聽來足夠,一大班人合唱的效果總是和諧悅耳兼具情感流露、信息發放上的感染力。一大班人跳舞的場面沒合唱般具高度默契,但仍見眾人盡心盡力地把多不勝數的舞步跳到最好看,令未夠齊的舞步總活現一份教人感動的青春熱血,而且未夠齊亦代表演員們懂得把不同的角色心態融入舞步中,是另一種可觀之處。

 

中英劇團專業演員何敏儀寫的劇本,表面是個具兒童劇色彩的奇幻歷險故事,但實質上是齣迎合成年人口味的政治寓言戲,令筆者想到:下年的 Muse Up!音樂劇何不交由一班年輕演員編作出題材、口味均屬於他們的故事(若所有Muse Up!參與者都不具備作曲填詞的能力,才將此兩項工作交予專業的成年人)?如此一來,成年觀眾可透過音樂劇瞭解一下年輕一代的所思所感,相信會比由成年人寫劇本更有意義。

 

劇中,來自逐夢島的老工程師為荒漠缺水問題於外地工作了多年,忽然得知島民無法自由出入境,便即返回此島瞭解因由。原來當年他替逐夢島發明的「三賢終端機」遭統治者改動了應用程式,令這件本可誘發島民追逐各自夢想的機器變成操控島民思想與生活方式的洗腦機器,絕大多數戴上「識別環」(意念顯然來自孫悟空所戴的金剛圈)的島民須勞碌地工作卻賺不到生活選擇權,連食物和教育都要按不同階級作配給。為了使「逐夢島」回復名符其實,老工程師決定與幾位知識分子喚醒被洗腦的島民並把「三賢終端機」維修好……從劇中的獨裁者、被洗腦的大眾(由中、小學生飾演大眾,易使人聯想到國民教育對下一代的影響) 和清醒的抗爭者所見,確似現今世上幾個非民主國家/地區的社會寫照,而劇末編劇更帶出了一個訊息:要瓦解獨裁政權,大眾必須從勞碌、迷失的生活中清醒起來並同心協力進行抗爭。

 

相對於現實,《逐夢島》包括抗爭戲在內的許多劇情都寫得太理想化和似個夢,而或為遷就年幼年輕演員的表演能力和有限的排練時間(只能於週末/週日排戲),演出只長約九十分鐘,於是太理想化的劇情又予人寫得不夠詳細之感。「三賢終端機」如何誘發島民追逐各自的夢想?劇中戴著識別環但可以自由進出逐夢島的另類少女說,不對島中的工作上心就可以像她般自由,如何能做到不上心?歌曲《逐夢島 序》的歌詞見「三賢終端機」把本來受戰禍和污染困擾的逐夢島變成太平盛世,究竟變的實際過程如何?這機器又怎樣發明出來?獨裁者沒有於劇中現身,究竟他/她是怎樣的人和如何改動三賢的程式?為何劇中的植物能在極短時間內快高長大?島民們見到自給自足的新鮮蔬菜就代表一定會放棄食物配給和能擺脫洗腦嗎?手無寸鐵的島民在大戰機械護衞前,怕死嗎?(反而《內有怪物》的歌詞盡見眾角色對「破壞蔬菜怪」的恐懼與怨恨)……連串筆者看劇時察覺到的問題、疑團,都不見編劇透過詳細的情節將答案描述/演繹得清楚,令戲的不少處境和轉變予人留白得突兀之感,難免影響看戲過程的觀感。而過於簡單的人性刻劃則少了從角色性格、心理狀態、言行特徵所帶出的各種戲劇衝突、戲味和劇力,亦有礙為某些角色度身訂造出更精彩或非一般的場面設計。

 

《逐夢島》的佈景像一隻特大的眼睛,對筆者來說是象徵人要有衝破生活規範或束縛的遠大視野,能跟「惟求重拾遠大理想 讓夢貫穿」(歌曲《再見水源》)、「隨年月歷練更多不再給誰操縱」(歌曲《夢想之苗》)、「前人愚昧過最終也醒覺」(歌曲《原點》)等既發放正能量又強調自由、真我與追夢的歌詞,作了意味深長的視覺與聽覺融合,負責佈景設計的蘇善誼與填詞的譚美然值得一讚。盧榮設計的錄像畫面於演出中不時投影到大眼睛佈景上,筆者最難忘是那個模仿差利電影《摩登時代》的齒輪畫面,似象徵人的真我和視野被枯燥乏味、分工仔細的機械式生活掩蓋。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會員。影/劇評人,熱愛各種藝術,討厭偏見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