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聖音樂的世俗風格:巴希爾.阿塔爾率領酋酋卡大師樂隊和尤蘇.恩多爾與達喀爾超級巨星樂團
文︰黃泉鋒 | 上載日期︰2017年9月7日 | 文章類別︰導賞文章

 

©Youssou N'Dour Officiel
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音樂 »

世界流行樂壇的非西方音樂種類繁多,不少風格受本土宗教儀式啟發,常以傳統神聖音聲糅合現代表演形式。近世最為西方聽眾著迷的,要說伊斯蘭蘇菲教派(Sufism)樂風。蘇菲信眾遍及中亞細亞、中東、北非以至世界各地;信眾對誦經十分執迷,亦常以音樂、詩詞及舞蹈融入敬拜儀式當中,以修煉自身作為靠近真主的不二門法。概括而言,蘇菲對樂舞較為開放的態度,有別於保守伊斯蘭教派對《古蘭經》及《聖訓》教義的極端闡釋,以及對音樂活動的禁止。受蘇菲風格影響的樂種有很多,當今世界樂壇較常聽到的有巴基斯坦的格瓦利(qawwālī)、摩洛哥的格納瓦(gnawa)、土耳其梅夫拉維教團(Mevlevi)的薩瑪(Sema)旋轉舞等。此類遊走於神聖與世俗之間的風格,讓本土音樂在世界廣泛傳播,亦為流行音樂注入傳統底蘊。

 

 

眾多承襲蘇菲樂風的樂團中,今日最炙手可熱的當數酋酋卡大師樂隊。樂團成員來自北非摩洛哥西北地區里夫山(Rif Mountains)南脈、距離大城巿丹吉爾(Tangier)約兩小時車程的酋酋卡小村落。樂團最引人入勝的招牌聲音,來自雙簧吹管樂器ghaita發出的哀嚎。Ghaita與土耳其和中亞突厥語系地區的各種嗩吶(zurna或surnay)源出一轍,聲音帶點刺耳又有極強穿透力,獨奏以外,更常以持續低音為其他樂器伴奏,亦以循環換氣法吹奏連串樂句,以模仿禱告儀式齊克爾(zikr)中,蘇菲信眾背誦真主99個名字的音聲。儀式的目的,是要讓敬拜者自身達到入迷狀態,藉此靠近真主。

 

除了ghaita以外,樂團亦常用一種竹製直笛(lira),是通用於摩洛哥的傳統樂器。另外也有一件稱為gimbri的撥弦樂器;gimbri呈半尖柱狀,有三或四根弦,也在摩洛哥的格納瓦音樂和其他北非地區使用。樂師亦常按樂曲需要加入小提琴(放在膝上拉奏),以補充拉弦音色。樂團還用一種兩面蒙羊皮的鼓,稱為tebel,為旋律加入節奏感及律動。Tebel以雙手或對棍擊打,形製大小不同。酋酋卡樂師身分世襲,以往受僱蘇丹(穆斯林國家統治者)宮廷,以音樂治病。時至今日,酋酋卡音樂和舞蹈仍與敬拜慶典息息相關,供奉古希臘神話中半人羊形態之牧神(古希臘神話中稱Pan;當地人稱Boujeloud),樂師以音樂及舞蹈召喚牧神的聖靈。

 

酋酋卡大師樂隊使人「入迷」的音樂,五十年代以來在歐、美文藝界掀起一股熱潮,吸引不少作曲家、作家、畫家的注視,紛紛造訪酋酋卡村落並與樂師跨界合作。當中,英國著名的滾石樂隊結他手布萊恩.瓊斯於1968年推出了唱片《Brian Jones Presents the Pipes of Pan at Jajouka》,首次向外介紹酋酋卡一眾樂師及其風格。九十年代中,酋酋卡大師樂隊發行了首張國際唱片《Joujouka Black Eyes》及首次參與WOMAD世界音樂節,於國際舞台上首度登場。現任團長巴希爾.阿塔爾(生於1964)承繼父親Hadj Abdessalem Attar的事業,領導樂團繼續在世界樂壇佔一重要席位。

 

 

與酋酋卡大師樂隊有別,世界音樂超級巨星尤蘇.恩多爾沒有在歌曲刻意營造入迷出世的蘇菲音聲。相反,他的音樂十分入世,處處滲透出對世俗的批判及對社會變革的期許。尤蘇.恩多爾生於塞內加爾首都達喀爾(Dakar),母親世襲西非傳統吟遊詩人(griot)身分(即身兼樂師和詩人角色的講故人,是重要口述歷史傳承者)。尤蘇.恩多爾的聲音沙啞且音域廣闊,延續了數百年格里奧的唱腔。他以歌詞抒發自己對各類社會問題的看法,當中包括黑人的身分認同、種族隔離、環境保護、蘇菲主義以及城市新移民所遭遇的不平等對待等等。尤蘇.恩多爾對大眾權益的關注得到國內外的肯定,並於1991年獲委任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親善大使。

 

當代的非洲流行風格始於六、七十年代。尤蘇.恩多爾將塞內加爾的本土音樂和樂器,與古巴及加勒比地區的非裔僑民音樂互相結合,創立一種稱為姆巴拉斯(mbalax)的獨特城市流行風格,與剛果的倫巴音樂(rumba)和索卡斯(soukous)等流行樂種互相呼應。姆巴拉斯歌曲主要以本土沃洛夫語(Wolof)演唱,並借鑑沃洛夫民族傳統中富有裝飾音的演唱法,以及複雜的多聲部節拍。此種新興音樂的冒起,某程度上繼承了當時的拉丁爵士音樂熱潮。七十年代後期,尤蘇.恩多爾創立著名的達喀爾巨星樂團,國內外視之為演唱姆巴拉斯風格之典範。樂隊於八十年代初易名達喀爾超級巨星樂團,配器有所擴充,多聲部節拍亦加強,以凸顯非洲黑人風格獨有的節拍模式。

 

尤蘇.恩多爾是虔誠蘇菲信徒。他對蘇菲和伊斯蘭教義之鑽研,體現於2004年推出的音樂專輯《埃及》(Egypt)。專輯加入埃及樂隊Fathy Salama Orchestra,並以阿拉伯樂器演奏一系列阿拉伯風格和結構的樂曲。當中有以西非豎琴柯拉(kora)融入阿拉伯撥弦樂器烏德琴(oud)及蘆葦笛(nāy)。尤蘇.恩多爾藉此向聽眾展示西非與北非之間的文化聯繫,並脫離早期強烈的拉丁音樂氛圍及舞樂風格。專輯廣受好評,2005年獲格林美「當代最佳世界音樂專輯獎」。尤蘇.恩多爾藉其世襲格里奧血統及伊斯蘭信仰的「雙重身分」,向聽眾呈現當中的矛盾和機遇。早前一次媒體訪談中,他說:「我們來自西非國家塞內加爾;我們是非洲籍黑人,但同樣也是穆斯林,後者的身分(或許)更重要。」專輯《埃及》收錄的樂曲,除了給聽眾一般的音樂欣賞外,更重要是提供了一種多元視野,嘗試了解並包容伊斯蘭教各分派及各種宗教信仰。蘇菲音樂的精神並不止於要喚起教派各自的歷史記憶;相反,在今日壁壘分明的宗教、國籍及種族分野下,尤蘇.恩多爾的音樂正在嘗試跨越異見和界限,牽引更大的共鳴。

 

酋酋卡大師樂隊和尤蘇.恩多爾的音樂,從不同角度呈現蘇菲的音樂品味,說明小眾語言與風格在世界樂壇不一定會被邊緣化。音樂家受蘇菲風格啟發的創作,亦逐漸成為新興的後現代宗教音樂,廣受大眾認同。甚麼是蘇菲音樂?答案或許要涉及歷史、宗教及美學等多層思考。二十世紀末,蘇菲風格於世界樂壇盛行,復興逾百年歷史的傳統聲音。流行音樂的形式是否削弱了原本的宗教意味和功能?新加入的現代音聲和技法,又是否令原本的風格和含義變得模糊?再說,既神聖又流行的現代曲風,會否淡化宗教與世俗之間的差異?多元的角度或許可以翻越種族、信仰等傳統枷鎖,但能否同時保持追求自身的宗教思想精神?酋酋卡大師樂隊和尤蘇.恩多爾為樂迷洗滌心靈,超脫世俗煩囂,以音樂拓展新的思考空間,或許都是解開這些問題的答案。

 

中譯:董芷菁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美國明尼蘇達州麥卡萊斯特學院音樂系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