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則》:一場涉及溝通的校園政治風波
文︰何俊輝 | 上載日期︰2017年8月10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節目︰原則 »
主辦︰香港話劇團
地點︰香港話劇團黑盒劇場
日期︰01/07/2017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郭永康編劇、李中全導演的香港話劇團作品《原則》中見到的校園政治風波,可說是現今香港政局的縮影,多個有不同立場和思維方式的角色就像處於不同政治光譜的人,代表不同世代、身份、階層的香港人發聲。

    

《原則》中的老師和學生對新校長凌芷(雷思蘭 飾)很反感。副校長陳賢(亦為體育老師,高繼祥飾 )、學生會會長傅佩睛(黃雪燁 飾)、訓導主任蔡澤霖(張志敏 飾)逐一指出,小息時間減至只有十五分鐘、學生不換體育服於校內打球是犯校規、減掉體育課的上課節數並把中英數科的上課節數與測驗增加、強逼學生在早會背誦論語等新實施的校規校政,是不合情理、兼令學生減掉學習的興趣及對學校的歸屬感;更有言論指,小息時間和體育服的新安排是源自學生與校長的私怨。有抱負的老師(如說「學校唔係一盤生意,唔係睇業績」的蔡主任)和重視民主自由的觀眾會感到校長說話時就像漠視民意卻又要向市民游說政府新政策的特首或高官,雷思蘭演活了堅拒退讓的獨裁、官僚作風,並予人善用語言偽術把歪理變成道理之感,可是若觀眾本是個家長、生意人,則或認同校長那「香港係一個競爭主導嘅社會」的說法。
      

校長以「我哋做緊一啲自以為啱嘅決定,第時可能係錯」說出尊重學校決策(等於社會上的法律)的重要,確使人想到:太多課外活動兼太少測驗、上課時間會否令成績退步?至於校長推介學生看《正義:一場思辯之旅》等課外書並從書中抽取一些兩難問題考驗學生怎樣回答,則說明世上的是非對錯往往難判斷,好像校長問校報負責人梁健博(袁浩楊 飾)的一條問題:「如果你是美軍,會否聽從上級指示,殺死可能是恐怖分子但形象似牧羊人的阿富汗人?」,便使梁同學針對是非對錯思考很久。「校長引發師生和觀眾思考」的戲份於編劇處理下充滿慎密的心思,一方面要師生和觀眾切勿忽視校長的處境及沒把校長變成一個純粹賣弄權威的反派角色,另一方面又強調只要肯思考便不會盲從權威。觀眾經過思考後可能認同傅佩睛同學「體育成績好也可以是成就」的觀點,亦可能跳出思考框框反問:「美國人不是有權選擇不當美軍嗎?」,然而劇中也有個吊詭的安排,就是看來循規蹈矩的梁健博比不斷向校長抗爭的傅佩睛更像一個深思熟慮的人(似本土/非建制派的傅與似建制/中間派的梁顯得不和),傅硬要搞罷課而梁則以「對快考大學(DSE)的同學有很大影響」來反駁,值得觀眾深思當中的對與錯,包括對「如何令更多人認同自己的信念而非四面樹敵?」作更多思考,思考過程中難免聯想到雨傘運動時佔領者跟反對阻街的市民在立場上的衝突。
     

罷課的高潮戲是源自《原則》中那條遍佈戲劇衝突的劇情主線,主線描述校長因遵從「上頭」(教育署)的安全指引而怪責讓學生在校園外的山路練長跑的陳副校長,後來真的有學生(沒出場的Brian)被車撞倒,便傳出了陳副校長自願調職到友校任教的消息。偏偏學生會會長傅佩睛認定是凌校長逼副校長調職,便發動罷課以尋求真相,而副校長是否導致 Brian 被撞傷的元兇?(這懸念令觀眾的追看慾一直未減),則在劇末的聽證會戲揭盅……這條主線起碼帶出兩大令觀眾感受良多的戲劇效果,其一是觀眾能深刻體會到蔡主任所說的「教育就是政治」所言非虚,除了劇中有愈來愈多(過百)學生罷課觸發家長關注、傳媒報導肯定是政治事件外,蔡主任說的「(而家香港)唔需要品德培育,淨係需要國民教育」跟陳副校長認為「在學校操場練跑難練到長跑的能力和意志」,乃或明確或比喻地體現港人的生活怎樣受來自北京的政治勢力粗暴干預,令生活與教育皆變得無奈、荒謬。
        

每個角色的性格和待人處事態度都演繹得清楚深刻,亦令人感受良多。揶揄校長為「老闆」的蔡主任屢次一針見血地抨擊校長,兼令觀眾感到他正是成功游說其他六位老師辭職的主腦(他自己也辭職),張志敏演繹揶揄、抨擊話時雖見情緒波動,但波動得來是收放自如及仍具文質彬彬的教師風範,而從張自信的說話語氣亦見他確有條件實踐其目光遠大的教育抱負。傅佩睛是會為信念、抗爭犧牲一切的人,黃雪燁既把這角色的堅毅與敢作敢為演得令筆者深感佩服,又把那些情緒激動戲中的怨憤演得十分真實。而陳副校長跟上述兩個硬朗角色、以及堅決要嚴懲犯校規和罷課學生的凌校長都不同。在高繼祥的演繹下,陳副校長的說話態度總是很溫和或苦口婆心,對自己的調職和學生的罷課是以妥協、息事寧人的心態去面對,但亦沒放棄以懷柔的手法令校長瞭解用心跟師生溝通的重要,包括叫凌校長嘗試跑步和打羽毛球,體會學生的校園生活。至於聽證會那場戲,陳副校長的一句「憑乜嘢由我哋(上一代)決定佢哋(下一代)嘅人生?」就更見高繼祥把每一個字都演繹得充滿感染力,當中包含的是對校長不肯用心跟下一代溝通的痛心,以及對下一代前景有著切實的關懷。袁浩楊將梁健博那種沉實、愛思考、待人處事認真的角色特質演得突出,既使觀眾感到他並非盲從凌校長,亦使筆者不會討厭這個跟傅佩睛見解不同的學生。
     

導演於聽證會戲亮起觀眾席的燈光,明顯是想劇場觀眾也就陳副校長的發言作出表態、給予意見,怎料劇場觀眾亳無反應,其實高繼祥演繹這段戲時可走近觀眾席,才可增加收到觀眾反應的機會;劇末凌校長改穿便服而一直穿便服的陳副校長卻改穿西裝,二人一起打羽毛球,在安排上便跟傅佩睛肯閱讀校長送給她的書,同樣見證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乃事在人為,可惜傅佩睛跨過多張椅子而梁健博收起椅子的形體動作與視覺效果,卻未能精準地體現傅跟梁的溝通有否改變,反觀劇首有些椅子作正常擺放而有些椅子翻倒在地上,以及後來梁健博逐一把翻倒的椅子擺放好、傅佩睛於張貼罷課海報時把椅子砌成像裝置藝術品的模樣,皆清楚展現出椅子的象徵意義。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會員。影/劇評人,熱愛各種藝術,討厭偏見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