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小朋友一起了解香港本土――《香港快車》
文︰鄭政恆 | 上載日期︰2017年7月25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節目︰香港快車 »
主辦︰世界青少年合唱藝術家協會、香港童聲合唱協會
地點︰沙田大會堂演奏廳
日期︰18/7/2017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音樂 »

七至八月,對香港古典音樂的愛好者而言,相對是淡季。香港管弦樂團的樂季揭幕自九月一日開始,由梵志登與王羽佳打頭陣,之後《音樂盛會2017》的鄭京和小提琴演奏會是九月十七日,再到香港小交響樂團和聲蜚合唱節的重頭戲:韓德爾的《以色列人在埃及》是九月三十日,然後十一月有杜達美的貝多芬九大交響曲——七至八月淡市,我沒說慌。

 

最近有一個《世界青少年合唱節2017》,由世界青少年合唱藝術家協會、香港童聲合唱協會主辦,今年已是第六屆,合唱節中有音樂會、工作坊、大師班、指導會等,其中一場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二十週年慶典音樂會在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演出,陣容尤其鼎盛。

 

今年的開幕節目是音樂劇《香港快車》,由香港童聲合唱團成員演唱。演出前,沙田大會堂站滿小朋友,他們是今晚主要的觀眾,小朋友是主角。《香港快車》由香港作曲家何崇志創作,故事、曲詞和劇本一手包辦,他從2001年的《麥兜故事》開始到2016年的《麥兜.飯寶奇兵》,為大部份的麥兜電影配樂(除了《麥兜噹噹伴我心》由伍卓賢負責音樂),相當難得,其中《麥兜故事》更奪得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最佳原創電影音樂獎。

 

來到《香港快車》,確實令人想到麥兜,何崇志在麥兜電影中的配樂多展現出混雜(hybridity)的文化色彩,跟謝立文的故事相當配合,《香港快車》也有混雜特色,但不妨先由劇情說起。

 

麥兜故事以豬擬人,《香港快車》就以香港的各式交通工具擬人,主角是一部小人力車阿力(Ricky,取自人力車rickshaw之名),阿力在太平山頂過著普通平凡的生活,阿力父親也不想阿力下山面對車多路窄種種危險,於是只能從纜車婆婆取得一些所謂手信,其中阿力最想得到「交通秘笈」。

 

阿力和鏟草車阿肥不小心跌落在太平山(以投映的動畫簡單交代),《香港快車》一如不少成長敘事,以年輕人離家開始,面對各式世相,受到打擊,又勇於解決問題,終於達到人生成長歷程的另一階段,形成身份的建構。

 

阿力和阿肥在市區結交了「鬼電車」、「地鐵龍」和「萍姐」(昂平360)幾種交通工具,阿力和阿肥想跟他們拜師學藝(這一部份有武俠小說的敘事元素),但他們都自顧不暇,生活迫人,就將阿力和阿肥打發走了,《香港快車》在下半場更加入競賽,展現阿力和的士「的哥」有驚無險的賽事,以及海輪公主的飲食之旅,以及最終的天氣變化,風吹雨打。

 

關於《香港快車》的文本略述就此打住,音樂劇除了劇本,還有曲詞。曲詞作品都跟麥兜故事相近,廣東話是核心元素,市井俗語手到拿來,十分本土地道,生活感強烈。

 

至於《香港快車》的整體演出,是由小學生甚至幼稚園學生主力,雖然難免稚嫩,但勝在率真自然活力十足。香港童聲合唱團的合唱,表面上看也許算是襯托性質,但全晚演繹最可觀的必然是合唱團的合唱。

 

《香港快車》以曾為香港象徵之一,但現已絕跡街頭的人力車為主角,有文化的懷舊和探索,照片投映、故事以至整個內涵,都讓小朋友一起了解到香港本土的不同方面,尤其是〈We like Hong Kong〉一曲用兒歌、粵曲、名曲等,配合照片,展現了一個別具活力的、混雜的香港社會。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長、《聲韻詩刊》《方圓》編委。著有《字與光:文學改編電影談》、散文集《記憶散步》、詩集三本。2013年獲得香港藝術發展獎年度最佳藝術家獎(藝術評論)。2015年參加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