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赫德里希及梁喜媛演奏會
文︰傅瑰琦 | 上載日期︰2017年7月6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主辦︰飛躍演奏香港
地點︰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日期︰5/6/2017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音樂 »

兩位獨當一面的年青演奏家——小提琴家赫德里希(Augustin Hadelich)和鋼琴家梁喜媛(Joyce Yang),幾年前在香港合作過之後,今年終於有他們自己的音樂會了。節目的安排上,除了由當代中提琴大師兼作曲家迪恩(Brett Dean)所寫的《柏林音樂》外,其餘都是熟悉的作品,風格極多元化,只是這些作品都較少在現場演出。

 

赫德里希先演奏了貝多芬的《G大調第八號小提琴奏鳴曲》。這首作品在貝多芬的小提琴奏鳴曲裡算是較冷門的一首,旋律方面不算吸引,鋼琴的份量也重。赫德里希在第一樂章中的表現很溫文,音色也清純得很。梁喜媛的色彩變化多端,趣味亦非常濃厚,成為了聚焦點,也為赫德里希提供了一個很豐厚的支持。在第二個樂章中,兩人的表現都很平均,雖然樂曲的設計較為簡單,但他們的音樂線條亦是經過悉心營造,在抑揚頓挫起伏方面都用心演出,盡量將樂曲優美的一面展示出來。這方面對於梁喜媛來說更有利,因為鋼琴的旋律本來已經較小提琴討好,加上她充滿色彩的音樂感,就事半功倍了。但當到了迴旋曲風的第三樂章,他們盡情發揮一致而均等的份量,很合拍地急速演奏,很有貝多芬旋風式但很古典的風格。而且兩人的技巧與音色亦相當完美,為這首冷門的奏鳴曲劃上一個令聽眾歡愉的完美句號。

 

對於香港聽眾來說,迪恩的《柏林音樂》應該非常陌生,因為實在找不到這首作品的演出紀錄,想預先瞭解或翻聽的機會都沒有,只能嘗試從赫德里希與梁喜媛的演出去理解。這首描述音樂學院學生練習的作品,單從聽覺來說不難接受,在幾個不同樂章中有快慢不同的抒情或技巧炫耀的風格,但感覺上小提琴份量較強,而小提琴把G弦調低一個音,令到整段小提琴音樂都帶著從容優悠的放鬆感覺。赫德里希表現出非常高的歌唱性,雖說這是一首現代作品,但對於音色的追求與線條的美感要求很高。記得他在泛音片段、加上了弱音器,或攀上最高把位的段落,在音色塑造方面極之出色,令人動容,這是對於音樂修養的考驗。梁喜媛的豐富音樂感與色彩變化,在這套作品中依然突出,而她也從容地轉換了演奏直身琴(踏著減聲腳踏)與音樂廳三角琴之間的音色與手感的控制。她在扶持赫德里希的同時,在表現自己方面亦相當出色。這套作品不會令人覺得過分新派,再加上他們非常專注的表現,令聽眾更用心地去品嚐較新的音樂語言。

 

令人驚訝的是下半場開首的莫札特《A大調小提琴奏鳴曲,K.305》,二人合作所達到的水平。原因是他們兩人無論在音色的變化,或力度的控制上,都表現出貫徹始終的一致,令人感覺他們的演奏基本上就好像來自一個人。誇張一點說,就好像一個既會拉小提琴,又會彈鋼琴的演奏者,先把其中一份樂譜先拉奏或彈奏,錄了音後,再把剛才錄好的音樂,跟目前自己拉奏或彈奏的樂器一起合奏一樣!他們的思維與默契的一致,令人大開眼界,這情況即使在很合拍的老拍檔之間,也是相當罕見的。在第一樂章中,他們所採用的速度不算快,但非常瑰麗又活力充沛,是一種很輕型優美的莫札特風格。一如之前,梁喜媛在色彩變化方面很出色,這處當然也不例外,但赫德里希一改先前的作風,從堅持固有持續的音色,轉為多變而靈巧的運弓力度,所以在保有莫札特古典美的同時,卻加添了令人精神一振的靈活變化,而出奇地,他們思想上是共同進退的。單聽完這個樂章,令人感到他們已完全掌握了最典型的莫札特語言,而且對於所有同類樂曲,應該都已經融會貫通,熟能生巧。赫德里希在第二樂章對調了角色,在扶持梁喜媛方面也保持著漂亮的古典風格。梁喜媛在一大段獨奏片段裡恰到好處地把多變的音色稍為收斂一點,變得很溫淳內斂。合奏部分的統一與典雅、音色的美,更是如珠寶落玉盤中一般晶瑩。這一晚的莫札特奏鳴曲的演繹,是在近年,特別是年輕一輩演奏家之中,相當難得的一次高水平藝術表現。歐洲傳統的古典風格之美,在赫德里希和梁喜媛的腦海與指尖間,毫不牽強地揮灑而出。

 

令人期待的是史特拉汶斯基一首非常冷門,但委婉動人又節拍強勁的小提琴與鋼琴精品《仙女之吻:嬉遊曲》。這首作品在香港的音樂會是超級冷門的選曲。七、八十年代先有普爾曼(Itzhak Perlman)的錄音,八十年代中林昭亮拿著由他擁有的原奏者Samuel Dushkin的小提琴,灌錄了有如法式下午茶一般甜美的經典錄音後,梅露娃(Viktoria Mullova)亦曾錄過。這首曲在當時流行硬技巧才是大眾焦點的年代下,似乎越來越被打入無邊冷宮,能受小提琴家與聽眾寵幸的日子,越見渺茫……不過近年,年輕一輩的後起新秀小提琴家,開始越來越喜歡選奏它。所以這首筆者從少年時代就鍾愛至今的小品,可能有望成為日後音樂會的熱門曲了。

 

赫德里希對於〈小交響曲〉與〈瑞士舞曲〉的抒情句子著墨不多,色彩的營造與節奏的一板一眼並沒有放膽去表達。梁喜媛在後鋪排色彩與節奏方面恰如其分,並不喧賓奪主,在強大和弦強奏下有點故意克制。在撥弦過後,赫德里希在情緒變化的掌握上開始進取起來,在表現八度和雙音,短弓強奏的探戈舞曲風格,和精靈巧妙的泛音表達有所突破。對於聽眾來說,縱使赫德里希還未徹底把樂曲的極端抑揚頓挫風格盡情釋放,卻已被兩位所帶來從未感受過的舞曲震撼深深地迷惑,首樂章完結時,已經急不及待地鼓掌。從觀察所見,前面的觀眾們大都面露興奮的笑容,這個演繹對於他們來說果然帶來史無前例的衝擊!

 

在簡短的〈諧謔曲〉中,他們的合作不錯,全曲都是輕輕鬆鬆地把以顫音為主的小提琴旋律輕易帶過,而雙音部分都頗為優美。全曲的戲肉,在更加靈活和多變的〈雙人舞〉。在非常浪漫的慢板旋律中,赫德里希的處理相當優美,不過當主題重現並攀升至強奏的高潮部分,他的刻意收斂卻顯示不到對比,做不出高歌的感覺來,有點可惜。他在變奏曲的部分可愛鬼馬,頗令人滿意。緊接著更加刺激的結尾曲部分,他在技巧的靈巧與音準方面都相當不錯,這部分赫德里希和梁喜媛需要極為合拍,才可以在大家的旋律交替互動和節奏方面準確配合,令樂曲動聽和有趣味。他們之間合作無間,梁喜媛在多次的大規模橫掃琴鍵的樂句,帶動了整首曲的結局高潮。只是如果赫德里希可以再大刀闊斧地豁出去多一點,製造多一點的火花,那將會令整個演出更具藝術性與娛樂性。

 

柴可夫斯基的《諧謔圓舞曲》,在年輕一輩的小提琴家中,也是較少演奏的上一輩曲目。梁喜媛的前奏頗為討好,赫德里希的雙音技巧與弓法絕無難度,不過,節奏卻有點自由,少了緊湊,而舞曲的感覺相對地減低了。跟前一首一樣,他在高歌的段落並沒有放盡,所以柴可夫斯基的典型風格便出不來了。柴可夫斯基始終要帶點煽情,那才像柴可夫斯基呢!

 

在聽眾滿意的情況下,加奏省不了,赫德里希再次揀選了一首上一輩人的熱門曲子, 近年才開始被年輕一輩再次重視的Manuel Ponce著名歌曲改編的《Estrellita》(小星星)。出乎意料,赫德里希的演繹與音色變得相當沉厚動人,揉音也跟整晚有所不同,而他對於盡情高歌這一環節,也突然變成了另一個人!梁喜媛對他的支持是不動聲色的低調,把鋒芒都全讓給他。

 

赫德里希曾經失去了很寶貴的幾年少年歲月,可怕的意外除了對他的身心做成影響,學業也被漫長的身體療程所耽誤了。不過,這卻豐富了他的人生歷練,令他的演出比一般同齡的人更具深度。今時今日,他開朗而帶著自信的笑容,為他的音樂帶來了相同的氣質。唯一所欠的,可能就是那種放膽去征服聽眾的一點霸氣。梁喜媛的百變魅力,也許就是令這個二重奏不會聽膩的主要關鍵吧。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專業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