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團 Epictudio 新作《巴別塔》在李健文編導(Yero、Liz聯合創作)下,戲的內容已脫離眾多人類透過砌攀天塔向神挑戰卻被神懲罰的聖經故事,但人的慾望與好勝有多誇張,仍見於劇作者所寫的原創場面中。
入場時,觀眾會見到觀眾席上擺放了一些舊書,到謝幕時觀眾才確定導演是跟觀眾玩漂書,即可把舊書帶回家或跟其他觀眾交換舊書,此舉無疑跟此劇推動閱讀的創作精神有關,戲重點寫愛書狂的人生有多美好和自由,相反人在難以得到閱謮樂趣兼充滿劇烈競爭的教育制度與職場中,卻活得艱苦和受束縛。
整齣戲的結構由一段(從劇首演至劇末的)特長戲份加上四個獨立的戲劇片段組成,四個片段在近觀眾席的演區陸續演出時,特長戲份以配襯的方式出現於遠離觀眾的演區後方,所謂「特長戲份」就是愛書狂Dawn(張德賢 飾)獨自將他收藏或看過的書耐心地堆叠成一座似巴别塔的書塔,而在篇幅甚多的禪味堆書戲外,又見篇幅短但具變化、有台詞讓 Dawn 跟其他角色交流的非配襯戲穿插於四個獨立片段之間,四個片段說是「獨立」其實並非100 %,某些戲份是跟Dawn 的戲份有交接位,另有些戲份在意義、訊息上則跟Dawn的生活有些關連,可惜無論是交接位還是關連,始終予人創作者將「愛書者」與「未能愛書者」作二分之感,有礙將角色處境寫得更深入和使角色脫離現實。
Dawn多年來愛書堆書,無疑使人敬佩他的堅毅,亦教人感到「能持續享受自己的興趣是非常幸福的事」,而在Dawn跟其他角色的短對話中,確又見一本本書帶來的豐富知識令他的談吐充滿內涵和具視野;諷刺是一個具視野的人似跟現實生活脫節,筆者看Dawn的戲份時心中是有連串疑問:在愛書堆書以外,Dawn應該有上學吧?若有,他在甚麼學校就讀和成績如何?他討厭教科書還是無所謂照讀?他的工作是甚麼?他的家人有埋怨他賺錢太少而買書太多嗎?在時間分配上,Dawn的工作有影響他對讀書的堅持嗎?假若 Dawn是書店老闆,業主加租會否令他放棄經營書店?之所以有這些疑問,是Dawn在編導的處理下活像世外高人(看過導演的訪問,得知堆書的長場面設計是源自林懷民舞劇《流浪者之歌》中沙粒長時間灑向僧人身體的「禪修」),這正跟某男子獨自向觀眾剖白他的人生如何受教育制度、賺錢、樓市束縛而活得苦悶的獨立片段四構成極端對比,無疑該男子的苦悶慨嘆話在演員謝以覺演繹下容易使觀眾有共鳴,而桌上的大富翁遊戲、紙上劃的一條條直線又在視覺意象上令觀眾的思緒產生衝擊,問題是當受盡塵世煩惱者遇上世外高人時,編劇卻沒視為重頭戲來看待,而是用甚短篇幅讓二人作些祇屬開端(沒交代二人往後的關係和人生歷程)、亳無深入溝通的交流,筆者期望二人的重頭戲起碼能做到:對生活不滿的男子在Dawn身上學會用書本陶冶情性或調較生活的模式,以及Dawn透過鼓勵男子多讀書令他多了一個書迷朋友而非予人「愛書者多是孤獨怪人」的錯覺。若要用《巴別塔》推廣閱讀風氣,除了角色與角色之間的深度交流能否為觀眾帶來啟發外,角色刻畫是否細緻也影響到戲是否有推廣的能力,如編導安排Dawn初出場時完全不懂文字,那他如何從不懂文字變成戀上文字和閱讀?變的過程對推廣閱讀絕對重要,偏偏劇作者沒寫出來!導演於訪問說Dawn初出場像《小王子》的主角般有一份與生俱來的單純,可惜張德賢在演繹不知文字為何物時,演不到小孩子的神態語氣,令場面的效果突兀,幸好張德賢能把編劇寫給Dawn的精句「咁大個我可以縮細成咁細個我」(第一個我指Dawn的身體,第二個我指書中的「我」字」)演繹得具真情實感,令觀眾充份感受到這精句有一份「單純中見幽默的睿智」。
獨立片段一先玩猜謎遊戲,幾位女舞蹈員用不同的身體部位做出一些動作,要兩個男子猜動作的意思,筆者意會到這段戲的意義是跟Dawn的戲份貫通,就是兩者皆說明:沒有考試束縛的暢快學習是多麼的重要!要改善的是兩位男演員猜謎(也是一種學習)時的情緒不夠暢快高漲,那便無法帶動更多觀眾一起投入地猜,於是每次演員講出一個答案時均似是早已內定的標準答案,跟傳統考試制度的 model answer有何分別?若有多些觀眾叫出一些跟演員所猜的答案截然不同的答案,然後由兩位演員與觀眾一起討論哪個答案才是正確,或其實有兩、三個答案皆正確(兩位演員可假裝討論時作激烈爭論),相信演繹效果會更接近現今通識教育原有的意義。舞蹈員那些身體向前傾、後退及沿地停步的動作明顯有另一層喻意,如象徵人生旅程中的處事急進、無奈退步及沒踏前一步的能力,這些喻意配合導演於此片段之末安排兩位演員演繹一首歌詞涉及克服人生、追夢困境的饒舌(rap)歌曲,可說配合得天衣無縫,歌詞中「因為所有嘅嘢最後都會成為成功嘅依靠」聽來好像把舞蹈員的每個動作皆變得更有力量,反而兩位演員未能 rap出熱血沸騰的劇場氣氛。
獨立片段二是個像電視台真人騷的考試,五位屬尖子的考生若在考試沒被淘汰便能免費入讀哈佛大學。可是非一段的試題先嚇怕了某位女考生,該女考生其後跟Dawn見面時說,人生可以有很多不同的途徑追尋自己的理想,不一定要作盲目的競爭,是寫得相當精警兼值得觀眾深思的筆觸。非一般試題包括要考生走上觀眾席求觀眾跟考生擁抱十五秒及求觀眾大力掌摑考生的臉,奈何導演在拿揑觀眾的即時反應與考生是否遭淘汰上處理得欠佳、尷尬,叫觀眾掌摑的噱頭固然變成兒戲而非大力的掌摑,考生回到台上卻照劇本指已被大力掌摑得夠響,相反劉子健飾的考生阿佑跟筆者擁抱了十五秒後,返回台上竟照劇本說「求擁抱十五秒失敗」,真是教筆者大感驚訝兼摸不著頭腦!為何編劇沒準備「成功擁抱」與「未能擁抱」的不同版本?當阿佑說失敗後不是即時淘汰,而是可以跟其他成功擁抱者進入下一輪考試,但印象中卻沒聽到是次考試是如何計分去決定是否淘汰,此片段的各種欠細緻、尷尬、矛盾和未夠精準之處,明顯使整個片段的劇力蕩然無存,節奏亦顯得鬆散。四個考生最後要靠跟隨舞蹈員跳舞決一死戰,但四個考生被淘汰的一刹那真是處理得突兀及劇力、視覺效果欠奉,要注意是編劇根本放錯了創作的焦點,這段戲最值得欣賞的其實不是競爭和淘汰的過程,而是考生在競爭時和淘汰後的心情心態,編劇要花很多筆墨心思、演員要花很多準備功夫才可把該些心情心態寫、演得好,如今雖偶然聽到「人哋覺得啱你就覺得啱㗎嘞」等能反映角色如何看考試制度扭曲得荒誔的精警對白,但這些對白是個別存在的,始終未能構成四段寫得清楚、完整和深刻的考試心路歷程。
獨立片段三是個入侵夢境的科幻故事:生物科技公司老闆在專家支援下入侵科學家員工的腦袋,並發現該員工有想當老闆的夢想。導演以舞蹈員的形體動作活現大企業那公式化的生產工序,是這部分的可觀之處;但在場面設計上未能將生物科技、入侵、腦袋、夢想等東西呈現傳神的視覺效果,而且這故事與Dawn的戲份只略有關連(科學家員工與Dawn都堅毅地追求持久的快樂),兩場戲的演繹效果及表達的東西在整體看來風馬牛不相及,只令筆者不禁疑問:入侵腦袋的意義和後果是甚麼?為何專家是尼泊爾跟香港混血兒?在沒有詳盡深刻的情節處理下,筆者看時是費解的。
總括來說,《巴別塔》在台詞和內容上有很多有意義之處,但在戲的剪裁、場面設計和演員演技上仍有很多進步空間。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