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構十七世紀的世界觀——評法國五月藝術節「皇家晚間音樂會《太陽王的誕生》」
文︰Johnny Lam | 上載日期︰2017年5月12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照片提供:法國五月
主辦︰法國五月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日期︰6/5/2017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音樂 »

本年法國五月以一套相當有份量的節目開鑼,請來精於演奏當地十七世紀巴羅克作品的歌斯邦當樂團(Ensemble Correspondances),重構路易十四在1653年的一場「皇家芭蕾夜宴」(Ballet Royal de la nuit)。而主辦單位亦隆重其事,請來曾為內地及國際舞台設計多個製作的古奧爾(Etienne Guiol),為這套節目配以大型的影像投射。正是這個配以影像的音樂會製作,就是主辦單位號稱的所謂「世界首演」。

 

1653年,時值宰相兼樞機馬薩林(Cardinal Mazarin)平息投石黨叛亂後,欲重振國家聲威,故委約創作這部大型的《皇家芭蕾夜宴》,長達十二小時的大型匯演,並由當時年僅十五歲的路易十四親自演出末段的太陽總舞,邀請各國使節前來觀賞。除了舞蹈及音樂演出外,更包括雜技、煙花、以及展示當時的最新機械製作。然而準備的時間卻異常倉卒:製作團隊只有兩個月的時間去準備。而這次演出的四十年後,時為宮廷樂師的作曲家菲利多爾(André Danican Philidor)在整理此匯演的樂譜時,只記下大部分樂曲的第一小提琴部,沒有內聲部對位,以及在巴羅克音樂擔任重要角色的低音部。

 

歌斯邦當樂團的指揮多塞(Sébastien Daucé),花了三年的時間去研究僅存的原稿及有關文獻,並以Cavalli及Rossi的歌劇選段去豐富劇情,重新建構一套兩個半小時的音樂會版本,這就是樂團是次帶給香港聽眾的一套大型作品。

 

多塞與歌斯邦當樂團的曲目鋪排向來甚具心思,詳看他們以往的音樂會主題,喜以一些歷史情境去編配音樂會曲目,例如夏邦泰的意大利朝聖之旅、皇室夜樂、愛神與死亡等主題,編排一些十七世紀鮮有演奏的巴羅克作品。而是次的「皇家晚間音樂會」,分為四「更」,好比以音樂去描繪由黃昏至黎明,由平民百姓日入而息,到晚上各式各樣的舞會、喜劇,聯想到神話世界內的各種鬥爭,插入奧菲歐與尤麗迪斯的故事,到最後日出,對太陽皇的讚頌。多塞的版本保留大部分菲利多爾抄本中的器樂及聲樂樂段,並加入意大利歌劇選段相間,在這長達兩個半小時的音樂中,確能產生音樂風格及氣氛上的對比,吸引聽眾欣賞的趣味之餘,仍能緊扣詩人邦瑟拉德(Isaac de Benserade)的劇本情節。整個匯演正正描繪著在路易十四的領導下,一個十七世紀的世界觀。

 

歌斯邦當樂團這次帶來16人的合唱組及26人的器樂組,在早期音樂的合奏來說已甚具規模。幾乎合唱組每位成員都有獨唱或重唱的戲份,表現雖各有千秋,但合起來的聲音相當豐潤。指揮安排所有歌者在台前演唱(合唱時亦然),筆者坐在樓座後方,人聲與樂隊的平衡相當理想。獨唱有較深刻表現的,要數中場休息前第三更36節一段朱諾(Juno)的詠嘆調,由希臘出生的女中音Ilektra Platiopoulou演唱,其嗓音的戲劇性表現,甚能描繪出角色憤怒而多變的情緒,具震懾人心的效果。器樂組整晚的演奏相當集中而投入,小提琴大部分時間均站著演奏,而個別管樂器也會站立演出部分獨奏樂段,敲擊樂的團員更製造多種如雷電、風吹、鳥鳴的聲效,讓演奏效果生色不少。

 

為是次演出特邀古奧爾設計的一系列影像,相當貼近每段音樂描述的內容,以星空的移動去象徵夜幕降臨,也用上影子戲的元素描繪民間的景象,甚至以素描風配合動畫,展現如同舞蹈的形象,在整晚的演出中,補足了原裝匯演中的視覺元素,對觀眾有著點題的作用。幾乎佔據整個文化中心的音樂廳舞台闊度和高度的大型屏幕,播放著製作細緻的高清影像,儼如置身一流的電影院。這樣的大型投影設置甚為罕見,筆者亦認為,因為屏幕減少了台上聲音向台後方的投射,對部分樓座的觀眾,會有更理想的聆聽效果。

 

這次可謂法國五月一次落重本的製作,極盡視聽之娛,高水平的早期音樂演出,配以影像,讓超過三百年後的聽眾,即使沒有身處當年的匯演,也從華麗的詩詞與音樂當中,去感受當時的萬千世界觀。怪不得主辦單位要以「世界首演」這樣的字眼,大為宣傳這部已在2015年發行唱片錄音的音樂會製作。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熱愛當代及早期音樂,撰寫唱片評論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