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加拉裔英國舞蹈家艾甘漢(Akram Khan)近年成了香港各藝術節的常客,如2011年「世界文化藝術節」的《源》(DESH)、2014年「香港藝術節」的《思想伊戈:百年春之祭》 (iTMOi)。2016年,應屆「新視野藝術節」的閉幕節目正是艾甘漢的《輪》(Until the Lions; 台譯:《獅若有言》)。《輪》此作的故事及人物取材自印度史詩《摩訶波羅多》。艾甘漢沒有直接將這世界第三長的史詩故事擺上舞台,而是嘗試從中發掘其中女性角色被忽略了的心境、提煉普世的主題。
史詩字裡行間的女角
艾甘漢形容《摩訶波羅多》這部經典裡以男性角色為主導,例如他所飾演的人神之子毗濕摩(Bheeshama)。不過,他反而認為當中女性角色的故事更為豐富。這次《輪》以簡晶瀅擔綱的安芭公主(Princess Amba)為故事的主線人物。安芭本為迦尸國(Kashi)的大公主,與沙魯瓦王(Salva)兩情相悅,可惜被毗濕摩擄去作弟弟的新娘。縱然毗濕摩得知安芭有意中人後便放走她,但沙魯瓦已無法接納曾被搶去的安芭。安芭轉而要求毗濕摩娶她,唯毗濕摩曾發誓放棄王位繼承權且終身不娶。安芭為此種種對毗濕摩心生恨意決意報仇。濕婆應安芭的祈許,讓她來生轉世成姬絲汀(Christine Joy Ritter)飾演的束髮(Shikhandi),向毗濕摩復仇。
面對這起伏跌宕的遭遇,簡晶瀅演活了安芭公主一角。縱使是被毗濕摩擄走,但在他的面前,她沒有如受害者般處於弱勢。簡晶瀅嬌小的身軀爆發的能量絕不下於艾甘漢,不單能與他分庭伉禮,更主動向他進逼,要求他娶她。及後被毗濕摩拒絕後的一段獨舞,其肢體的延伸顯露只能委身上求神明的絕望。乃至末段與艾甘漢及姬絲汀三人執起竹枝拍打舞台,凌厲不斷的節拍、橫眉瞪眼的表情,俱表露出安芭矢志報復的決心。簡晶瀅憑這角色的複雜多變演繹,獲得英國國家舞蹈獎(National Dance Award)2016年的傑出女表演獎(現代舞),成為第一位獲該奬項的臺灣舞者。
舞作另一名女舞者姬絲汀亦同樣出色。她飾演的束髮可說是安芭復仇心所外化,其存在的目的便是向毗濕摩報復。束髮沒有安芭愛的一面,而只有恨的一面,猶如一頭猛獸。簡晶瑩與她的互動,前者亦似牽著牠的主人。姬絲汀肢體形態大部分時間均以四肢撐地移動,足見舞者核心扎實;而直立時上肢的大幅度的開合,她又頓化為驍勇的戰士。
跨越兩世的愛恨
縱使此作以女角的故事切入,但襯托出安芭的命運卻不能掙脫她與毗濕摩的愛恨情仇。正如《摩訶波羅多》原文安芭曾道:「大誓言者毗濕摩是我痛苦的根源」。艾甘漢擔演的毗濕摩主導著安芭在作品的起伏變化。最精彩的一段莫過於作品中段簡晶瀅與毗濕摩的雙人舞。簡晶瀅主動捉住艾甘漢的胸膛,艾甘漢也以相似動作回應,但後者的動作動機更複雜:既觸碰著對方又刻意保持距離。之後簡晶瀅多次接近,艾甘漢也有意避開或捉住她的手。二人角力推高台上的能量。其後簡晶瀅更躍向艾甘漢,雙腿環扣其腰。即使二人倒下也沒有放開對方之意,猶如母獅捉住獵物便緊咬著不放。期間即使二人仰臥捲腹相對,亦見艾甘漢控制著不碰到對方,力量稍縱即收。豎在台邊的頭像象徵著毗濕摩對其誓言及王國。艾甘漢雙人舞後,連翻高速轉身、伸掌走近頭像又往後退。可見毗濕摩面對安芭的要求,並非無動於衷,但礙於恪守誓言,只能壓抑在心底糾結掙扎。
末段簡晶瀅圍繞著圓形舞台外在節慶般的奏樂下,跳著喜慶的印度古典舞(Kathak),如像婚宴的巡遊。不禁教人聯想倘若毗濕摩沒有擄掉安芭,便不會引發之後二人的愛與恨,安芭亦不會轉世成束髮向毗濕摩復仇。也許,安芭會繼續與本來的沙魯瓦王過著幸福的一生。可惜業已種下,一切發生後便不可逆。一小段美好想像緊接著安芭的復仇、毗濕摩的死亡,喘息令悲劇的力量倍增。最後年輪舞台沿著裂痕分成數塊中心部分向上傾斜,縫隙透出橙黃色的光線和煙霧,竹枝雜亂紛陳地遍佈舞台,猶如烽火踐踏過的大地。毗濕摩葬身箭海、安芭成功復仇,但同時二人之間的情意也在戰火中消散,命運的擺佈不禁教人唏噓黯傷。
《輪》展現了極高的藝術水平。三位舞者各顯風格,互相協同共舞推展舞作的張力,配上樂師富感染力的咏唱與音樂,成就了這夜完整緊湊、動人心魄的佳作。
作者為新視野藝術節2016 ─ 藝術節再想像:新銳藝評人招募計劃四位入選者之一。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