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屆香港藝術節在二月十六日正式開幕前,有些節目經已演出,包括來自土耳其的玻魯桑伊斯坦堡愛樂樂團(Borusan Istanbul Philharmonic Orchestra)與奧地利指揮歌特柴爾(Sascha Goetzel),聯同小提琴家列賓(Vadim Repin)所演奏的一場充滿濃郁東方情調的音樂會,而列賓更早於二月十四日情人節時,聯同鋼琴家張郁苓,舉行了一場小品的「加料」藝術沙龍。
玻魯桑伊斯坦堡愛樂樂團的首場音樂會,第一首帶來了土耳其本土作曲家杜遜(Ferit Tüzün)的作品《土耳其隨想曲》。這作品節奏感強烈,尤其突顯了敲擊樂與銅管樂的鋒芒。所以弦樂組在這首本已不是以旋律為主的短樂句中,縱然顯得不太整齊,也不會做成很礙眼的瑕疵了。整個樂團在歌特柴爾的帶領下,那充滿跳躍彈性的音色叫人難以忘懷。
蘇格蘭作曲家麥美倫(James MacMillan)於2009年獻給列賓的小提琴協奏曲,是作曲家為紀念自己的母親而創作,該晚由列賓親自獨奏。這首作品交織著現代作品的簡短旋律與接近表現技巧的華彩風格,同時出現在如歌一般的段落。列賓在不算龐大的樂團伴奏下,音量顯得不太宏亮,大概因為他突然改變了預先為他安排的獨奏位置,改為站於指揮的面前左方有點關係。在某些快速的句子段落,聲音更被不算強大的樂團音響蓋過。不過,在這首當代作品中,列賓的音色還是一貫的甜美動人,充滿貴氣,而運弓也沒有絲毫壓逼感。
樂團在歌特柴爾的指揮下,依然保持著上一首樂曲的鮮明跳躍風格,列賓有沒有在技巧上的失誤,並不易被察覺,因為這畢竟是一首頗新的樂曲,而且還未普及。但可以肯定的是,列賓在抒情的如歌段落,那份毫不造作的音色美態是整首協奏曲的矚目之處。其中有一大段由泛音拉奏的旋律,美得叫人難以忘懷。華彩樂段安排在第三樂章裡,列賓乾淨利落的運弓與指觸按弦,清楚分明,這是技巧高超的一項指標:即使技巧上有時縱然凌厲刺激,但若雜音無數,這也不好。當然,作曲家要求獨奏者怎樣處理,也是關鍵,所以對於列賓在整首曲中整體上較為從容的演繹,也就不能批評。整首作品裡,木管組表現特別出色,尤其是雙簧管,更是非常抒情悠揚。除了樂器演奏外,樂手們在第三樂章以人聲誦唸,聲音跟他們演奏時的整齊度與音色的營造技巧一樣美。
列賓加奏了一首獨奏曲,並由弦樂組為他作撥弦伴奏,那是他經常演出的一段拿手好戲——巴格尼尼的《威尼斯狂歡節》。列賓依然以他一貫的甜美音色,輕而易舉地把高難度的技巧表現出來。最令人動容的,應該是他對句子與音色演繹的漂亮程度,連運弓都是輕鬆自如。在他手上不會發現有甚麼是難的,因為列賓就是能令聽眾相信曲子真的不難,就像演奏簡單的小品一樣,只會聽到音色,而不會聽到技巧,甚至看不清楚他的技巧!這是列賓多年來的特質,只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演奏卻是越來越玩味罷了。
下半場的重頭戲,是大家拭目以待的重磅管弦樂曲,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的《天方夜譚》。這次演出可以用精彩得令人目瞪口呆來形容,指揮歌特柴爾在不影響樂曲進行的情況下,為加強東方色彩的元素,在過往這個樂團的錄音與當晚的演出中,加入兩款中東的撥弦樂器烏德琴(Oud)和卡龍琴(Qanun),作為不同樂章之間的歇息與橋樑,並以增加聽眾對於《一千零一夜》故事的地域情懷的一些想像。聽眾也可以對兩位傳統樂器的演奏者的表現大開眼界。這些間奏段落的效果是出奇地互相配合。
著名的主題旋律由樂團首席Pelin Halkaci Akin這位女小提琴家奏出。跟一般聽慣的演繹不同,這位首席拉出的音色並不算是光彩而先聲奪人的一類,但細心聆聽下,她的悠揚程度與歌唱性,倒是極之罕見,而且還真的有一份其他聽過的版本裡沒有的女性陰柔美。再看看她束起了髮髻的形象,感覺如像故事的主角雪哈拉莎德公主(Scheherazade)!Akin每一次奏出主題都一樣安詳溫婉,每一次都沒有走樣,除了最後作品完結前,她在跨越琴弦的連弓段落出現了一點沙石外,直至獨奏的最後一個長高音,表現都是完美無瑕,為聽眾帶來無限享受。
指揮在這首作品中魅力非凡,這不只在於他那充滿舞蹈細胞的指揮動感,在他的棒下,全體的聲音與多年來聽過的世界頂尖樂團完全不同,這個樂團的每個聲部的音色都充滿了一種特別的彈性:弦樂組的運弓力度是有彈性的;定音鼓的槌手在下手時好像比平常見慣的在更高的位置打下去,而鈸的聲音更是合的時間少、張開的時間長;管樂方面,這個團的小號相當厲害,在做舌尖吐音的情況下仍是彈性與靈活度驚人。過往在文化中心音樂廳的相同位置聽不同樂團時,爆棚的音響是從舞台沖往觀眾席的,而這個樂團的重磅聲音是從舞台沖上天花,所以再大聲都是從天而降的效果,不會吵耳!
這樂團的另一演奏特色,就是句子中的抑揚頓挫、高低起伏以至輕重點的「菱角」位置,跟聽過的樂團有很不同的風格。簡而說之就是感覺上,這隊樂團在此曲句子的重點,是有點偏重於句子中間,所以聽起來就動感十足,不會沉悶,而且感覺相當新鮮而悅耳,異國風味十足。不知道這是指揮的獨特見地,還是跟樂團大部分成員的語言習慣有關呢?
指揮歌特柴爾的另一魅力,在於他對不同聲部首席的尊重與扶持。這首作品除了小提琴首席,不同聲部的首席都有獨奏的段落。歌特柴爾小心翼翼地聆聽他們的演繹,非常認真地去督促樂團成員去伴奏配合。那份對團員下屬們認真和尊敬的態度,也是在其他現場演出中十分少見的。而各首席的演出亦真的叫人喝采!當中,筆者特別鍾情於雙簧管在整首作品中的演出。
這樣的音樂層面與水平,實令人拍爛手掌。
在聽眾的standing ovation下,歌特柴爾挑選了土耳其作曲家Erkin的舞曲作為答謝,並推廣土耳其作品。此曲奏來熱情無比,有著嘉年華的歡鬧,也有濃烈的東方情調。弦樂組的運弓依然具彈性,再加上中東的手打鼓,令氣氛更熾熱激昂。
歌特柴爾與玻魯桑伊斯坦堡愛樂樂團的合作,可以說是令聽眾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他們這種演奏方式會否適合其他樂曲是未知之數,但這晚樂團、指揮和獨奏都無疑是輸家,因為無論他們再怎樣努力和表現出色,都敵不過較低的入座率。無疑,今屆藝術節有多隊世界知名的大樂團相繼登陸,聽眾在選擇時難免會看著招牌來取捨。但可以說,這真是香港聽眾的一大損失,因為大家錯過了一隊能帶來高水平聽覺享受的樂團。對樂團來說,也有點時不與我的遺憾!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