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慾望號雞批》是香港話劇團16-17劇季「新戲匠」的劇目,故事講述在未來的城市裡,人類改造雞隻的基因,讓牠們的外表和人類一樣,牠們甚至是有思想、有學識,以及能說話……牠們都明白到活在這個世界,唯一的目標是要成為一隻給人類食用的優質雞。當中有一隻雞欲逃離「被吃」的命運,尋找真正的自己、真正的自由。
看完此劇之後,令我想起一齣早前看過的作品-《鄭和的後代》,它是國際黑盒劇場節2016的劇目之一,是已故新加坡劇場之父郭寶崑大師的作品。兩齣劇所隱含的訊息十分相似,大家都是在諷刺社會的權力制度下,人們被控制、被壓迫,甚至失去了原本的自己。前者主要以形體動作及獨白,讓觀眾感受鄭和內心世界的矛盾衝突,以及外在環境對他的壓迫,而後者則以故事情節和對白讓觀眾明白故事人物的感受。
本劇以雞隻比喻為人,雞隻們每天接受洗腦式的教育,但牠們並不痛苦,即使要逃走的那一隻雞也只是經歷迷失、迷惘及失望,也許牠們本性無知,又或者本性善良。劇中有四隻雞,各有著不同的性格,代表著四種生存態度的人,但編劇對牠們的描寫略為簡單,尤其編劇所提到此劇有另一個重點,便是旁觀者的影響,沒有參與也是一種參與,就算只是一個旁觀者,也是影響著一件事情的變化。所以我更希望知道牠們更深入的想法,或牠們如何影響著那隻要逃走的雞,甚至希望能從牠們的形體上看到更鮮明的表達。除了雞隻們,出現於劇中的人物也一樣,描寫人與人之間或人與雞之間的張力,他們之間如何互相影響,不夠突出和仔細。反之,編劇用了很多筆墨去描寫每個角色的個人的想法和感受,例如:女人於吃雞批前和雞的對話,觸動了女人對雞的感情;當女人吃過雞後,會有頭痛,頭痛就好像比喻為同情心或惻隱之心一樣。我感覺到編劇對人的失望,在最後一幕,一個曾經愛過逃走雞的大廚、曾經對雞產生過不捨之情的女人、甚至是雞的同類,他們卻一同品嘗用逃走雞所製成的雞批,感覺編劇有消極和悲觀的想法,認為人性始終難以改變。
我喜歡此劇的佈景,是三面台的設計,台的中央是一個正方形的圍欄,能簡潔的代表了雞隻的圍欄,而我們三面台的觀眾,亦像是圍著此雞欄看著事情發生的旁觀者。假若於演出的時候,那隻逃走雞0926除了逃離台上的圍欄外,如果牠更欲衝入觀眾席,可能會更有趣。另外,雞隻受訓時,假若雞隻們不是站在方框上受訓,而是站回框內的空間,只有老師站在方框上面,可能這個圍欄的象徵意義會更明顯、更突出。
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看過此劇後有很深的感受,有感老師真的責無旁貸。對於一隻想逃走的雞,為的只是尋找原本的自己、那個純粹的自己,不希望被社會所定型,不希望被別人安排自己的命運,劇中的老師竟強調自己只是「打份工」,忘卻了教育的本義。雞隻們可比喻為純真的學生,他們上學除了學習知識以外,其實更需要學習認識自己,究竟我們現今的社會,有多少教育工作者只是「打份工」,配合著社會扭曲的價值,培訓出一隻又一隻給人類食用的優質雞呢?人類對雞隻灌輸「能成為人類的食物是一件光榮的事」;而人類亦被灌輸著,能吃雞批是高尚和尊貴的事。到底是誰真正在他們背後控制著一切呢?而又有誰嘗試控制我們的思想?想要向我們灌輸些甚麼呢? 對於有雞隻逃離,是一件天大的錯;對於那些不達標準的雞,則要繼續等待,或被冷落。 在這個社會,那些被標籤為反叛的一群,也許他們只是在反抗被定型,但他們卻受到懲罰。亦令我想起一些離家出走的青少年,他們又是否和逃走雞「0926」一樣,也在尋找著真正的自己呢?
孟子曰:「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所以,劇中的人不是人,雞不是雞。順帶一提,此劇評的標題是取自於特首參選人曾俊華所發表過的一句話。到底將來香港的特首,是否真的有能力讓所有人能活出自己的人生嗎?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