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慾望號雞批》:一趟未完的思辨旅程
文︰黎啟勁 | 上載日期︰2017年3月3日 | 文章類別︰藝術寫作計劃學員評論

 

攝影:Cheung Chi Wai@Hiro Graphics
節目︰慾望號雞批 »
主辦︰香港話劇團
地點︰香港話劇團黑盒劇場
日期︰21/01/2017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香港話劇團「新戲匠」系列作品之一、由劉穎編劇的《慾望號雞批》建構了一場道德、人性及政治的思辯之旅。劇中未表明的時空背景看似科幻但又貼近現代寫實:一方面擁有把雞隻基因改造成人類外表的技術、一個已「進化」到食用流質食物的時代,令一方面卻仍需要以書本形式閱讀18世紀叔本華的哲學書籍。現實與虛構交錯下的故事背景讓觀眾更能似虛還實地從中感受一個又一個的議題。以宏觀角度出發去思考此劇,不難發現編劇及導演劍指近年香港政治氣候的最終目的,但箇中提及的種種道德及人性的議題卻讓筆者更有興趣加以思考。

 

故事的重心是擁有人類外表、基本思考和說話能力的雞隻和真正人類的互動。開首,劇中的「2036」(鄧宇廷飾)是一隻可以清楚表達自己是「自願」成為人類食物的雞隻,和久未嘗過非流質食物的「女人」(彭珮嵐飾)作出727秒的短暫交流後、步進廚房成為雞批,被後者食用。其實早在1980年Douglas Noël Adams的著作《銀河便車指南:宇宙盡頭的餐廳》中也曾經出現類似情節:一隻大型乳牛出現在餐廳向一眾主角介紹自己身體的各部位該如何烹調,最後欣然(牠強調自己是自願成為食物的)步向廚房成為盤中美食[1]。他們的「自願性」是否發自內在、還是由其創造的人類建構?

 

劇中有一場講述「老師」訓練雞隻的方法,他透過步操和口號式的訓示讓一眾雞隻「相信」自己被人類食用是其與生俱來的使命。細心一想,生物所謂「與生俱來」的使命應該就是「生存」,但劇中「老師」一角卻把他們導向死亡。放諸我們所在的時空便即為一個社教化 (Socialization)的過程。劇中情節雖然看似荒謬,但這些「荒謬」確實在歷史中不斷的發生著:例如二戰時期日本的神風敢死隊,被灌輸與敵人同歸於盡是光榮戰死的思想(雖然戰後研究也有內心惶恐的軍人)。掌握權力、教育和媒體的人往往就掌握社教化的內容和目的,近代社會更透過「意識型態國家機器」(ISA, 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來「製造」一個又一個不懂反抗的順民。例如香港社會,看看政府極力推行的普通話教學、國民教育等等就可以有所聯想。劇中頗有明示地透過這一幕去影射香港社會,讓人心領神會但著墨卻未見深入,話鋒一轉就去了探討存在意義和身份認同的議題。

 

四隻雞在餐廳的草地上的一幕讓觀眾反思自身的存在意義(相信編劇也在反思)。雖然有點難以理解何以坐擁極權的「老師」會讓雞隻閱讀如叔本華等的哲學書籍,但這一個引子卻賦與了四隻雞截然不同的個性。例如「2036」全盤接受老師的教導,感到被人類食用是無上光榮的使命;有如「0621」(陳頴璇飾)般涉獵大量哲學理論的「知識份子」仍安於自己將會被吃掉的命運;也有如「0926」(黎瑩影飾)般想突破命運枷鎖、逃離籠牢去尋找自己的根源。對他們來說,安於現狀就等如步向死亡、逃離亦未能確保可以生存下去,帶著充滿危險的未知性,這一個強烈的意識充斥著整個劇作。「0926」的逃離雖然成功,但最後卻失手被餐廳捉回去。雖然最後仍然要面對死亡,但她短暫的「人生」卻經歷了其他安於現狀的雞隻所不能體驗的。

 

總廚和她在黑暗的餐廳對話,他們彼此看不見對方的外表,就只能單憑對話去認識對方、並產生一種情感,在這一刻人與雞的界線更顯模糊。男的是製作雞批的總廚、女的是從餐廳逃走的雞,兩位戲劇性地遇上,尋找自身的身分認同。對總廚來說,拯救「0926」可以說是他每天把「人型雞」送進焗爐的罪咎感進行救贖;對「0926」來說,總廚讓她感受到家的感覺、甚至初涉男女之愛。擁有人的外表、能說人類語言、擁有基本的思想,但只受過短暫訓練的他們始終不能如同齡人類擁有相等智慧。這讓筆者加以聯想,如果「0926」沒有被抓回去、她再活多十年或廿年去學習成為一個人,她的「身分」會否就從一隻雞變成一個完整的人類?是否就可以取得越過邊境的身份證?

 

劇中套用一句沙特的哲學名句「存在先於本質」去引起觀眾聯想他們本質和身份的問題。雖然編劇未有再為沙特的存在主義作進一步說明,但本質論卻再一次取代上文亟欲發展的討論。編劇希望透過不同的哲學理念去豐富她的作品,較可惜的是未能抓緊重心、更深入地「鑽」進去。本劇嘗試探討的議題涵蓋:人食人、自願被吃的動物的道德觀、政治、社教化、存在意義、身分認同、命運、使命和宿命、夢想和目標等等。要說的內容越多,在劇場有限的時間內能交待的深入性自然會減少。雖然全劇仍能緊扣「雞」和「人」去闡述以上觀點,亦能夠宏觀地引起觀眾對政治氣候的聯想,但上述深富玩味的題材卻未見加以善用,使筆者深有失諸交臂之感。



[1] Douglas Noel Adams: The Restaurant At The End of Universe (Pan Books, 1980)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新戲匠」 劇評培訓計劃第四屆學員。熱愛舞台藝術,曾參與多個舞台製作,擔任演員、導演、監製和編劇等崗位;編劇作品曾獲新域劇團選入「劇場裏的臥虎與藏龍 XVI」 讀劇計劃。現為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項目經理、文化藝術書店「藝跡文化」及數碼廣告公司「山下策劃」共同創辦人及行政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