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筆陣】2078年第八屆「T/F」戲劇節掠影
文︰李然 | 上載日期︰2019年1月28日 | 文章類別︰月旦舞台

 

人工智慧(網上圖片)
主題︰未來戲劇的展望和想象
藝術類別︰戲劇 »

2019年1月

 

很榮幸獲得組委會的邀請,參加了在D市舉辦的第八屆「T/F」戲劇節現場觀劇團的工作。雖然只有短短的三天,但已足夠回味很久。作為近二十年崛起的新興城市中的翹楚,D市在文化領域的開創確實走在全球前列。而至今已是第八年的「T/F」戲劇節,不止吸引全球大大小小的劇團和劇迷觀眾前來,也確實上演了不少在藝術和製作方面頗有新意的作品。這裡簡述印象與感受。

 

首先是對戲劇節所聚集的人氣感到驚訝。當我走出車廂的那一刻,便被戲劇節的氛圍和人群所感染。在資訊傳遞和娛樂生活更加個人化、個性化的當下,忽然看見不同膚色的人群都為了一個目的聚集在一個城市,還是頗為感動。

 

本屆戲劇節的開幕大戲是由中國劇院歷時一年,集結全球藝術與技術力量製作的《星球大戰》,在可容納8000餘名觀眾的環形大劇場首演。中國劇院近年來連續推出《玄武門》、《新宋》、《大鬧天宮》等借用當代劇場技術挖掘傳統題材的大型作品,大獲成功之後,此次矚目國外文化經典,全新打造,體現出其獨有的藝術品味、商業敏感與文化視野。

 

百餘年前的電影經典《星球大戰》曾經激發了人類參與太空時代的狂想,而系列故事也成為不朽的傳奇。此次中國劇院將其搬上舞台,一方面通過全息投影和空間飛行器等現代技術實現故事中各類星際奇觀,同時,輔以傳統武術動作,豐富舞台行動的觀賞性。值得一提的是最後一幕的大戰,由八百多名人工智慧演員扮演「傑迪騎士」與「西斯騎士」在劇場中揮舞光劍捉對廝殺,天上地下,到處血雨腥風,屍橫遍野,場面著實震撼。劇中盧克與阿納金、萊亞公主等人類角色均由真人演員擔綱,各種外星生物則由人工智慧演員扮演,倒也頗為符合原作的人物設定,可見製作方的匠心。

 

《星球大戰》的演出倍受矚目,現場座無虛席,三個月之前就已經一票難求。本劇在戲劇節期間上演三天,除滿足全場共24000餘名觀眾之外,據說還在全球16個同等規模的劇場進行了全息投影轉播,並通過VR頻道同步入戶直播,讓未能到達現場的觀眾在家中通過VR設備觀賞劇場演出。三天之中,全球60餘萬觀眾欣賞了這部巨作,票房和各類收入過億,儼然又是一個吸金能力極強的舞台傳奇。

 

除了《星球大戰》之外,本屆戲劇節另一個頗具話題意味的演出就是人間藝術劇院帶來的全人工智慧版《哈姆雷特》。誠然,以人工智慧演出戲劇作品,如今已非新鮮事。不過通常人工智慧演員多為演出中的配角龍套,主要為了降低演出成本,提高效率,真正的核心主角還是由真人演出。而且更多的劇院和觀眾依然傾向於製作和觀看由真人出演的作品,畢竟劇場空間還是需要真實的互動和交流,這也是人們還願意離開住所親身前去劇場花費高於其他娛樂方式的價錢來看戲的根本所在。

 

但此版《哈姆雷特》的特殊之處在於:通過觀眾票選過去60年中最好的《哈姆雷特》演出版本,選擇其中得票最高的演員陣容,然後經技術分析,採集、提取其形象和表演方式,再複製到人工智慧演員身上。於是,我們看到了不同時代最好的演員共同出演的這部《哈姆雷特》。就我在現場的觀感而言,雖然明知道是人工智慧的演出,但是能欣賞到那些教科書中才出現的藝術家的風采,亦是獨特的體驗。本作的演出品質和呈現結果可以另外討論,值得一提的是,聽說人藝還將繼續運用這一模式,讓《茶館》等傳說中的精品再現輝煌。

 

除了觀賞主板特邀劇碼之外,我也看了一些小型製作團體的作品。比如來自上海的飛哪兒劇團演出的《醉生夢不死》,講述了一個古老家族前後百年的奇情傳說。演員多是非職業人士,故事雖然狗血,但也能自圓其說,不失為輕鬆有趣的觀劇體驗。不過更有趣的是,這部戲非但不售票,還向觀眾發津貼。觀眾只要看戲並於演出後在線上提出不少於120字的意見和建議,就能獲得50元的觀劇津貼。我正大感新奇時,經身邊友人介紹,方知這已經是近年來D市小劇場演出的普遍做法。

 

大型製作的演出,因為演出品質有保證,且在商業上可以大規模複製傳播(類似《星球大戰》的模式),其盈利較為穩定。而中等規模的作品,其中只有佼佼者才能在劇院立足,如果用真人演出,定價可以略高,但必須藝術品質過硬,經得起考驗,否則觀眾會說還不如去看人工智慧演員。但是小劇場的作品,因為往往是真人出演,而又以原創居多,天然成本較高,如果靠賣票,往往入不敷出。但是,當下很多小劇場製作的目的其實都是為了將來進入中型甚至大型劇場,尤其原創作品,在孵化階段,寧可免費,也要吸引觀眾。因為在當前體系下,觀眾的評分和口碑決定了作品是否能被主流製作公司看中並獲得投資,決定了這部戲的未來命運。所以,這些劇團往往在申請到政府的文化基金之後,除了一部分經費用於製作,還要留點錢用來請觀眾看戲,徵求意見,積累人氣,不斷優化。

 

這也難怪我看完《醉生夢不死》出來,沿路一些小劇場門口,果然還有一些劇組人員在招徠觀眾,其中不乏貼錢看戲的叫賣之聲。由此可見戲劇節中所反映出的D市文創生態,雖競爭激烈殘酷,卻也能夠有佳作脫穎而出。

 

此外,必須要提到的是這幾天中看過的一部非常簡陋的作品,一個學生劇團演出的《等待果陀》。全組就五個人,沒有技術的參與,沒有人工智慧演員的幫助,也沒有專門的服化和燈光,所有道具都是因陋就簡,而演出空間就是大劇院門口的廣場上。雖然現場只有10多個觀眾駐足觀看,但是學生演員的表演非常投入,角色可信,節奏流暢,我們竟也津津有味地站了一個多小時。演出後和他們交流才知道,他們錯過了申請戲劇節的藝穗板塊,也就沒能申請到公家的資金可以租場和給觀眾發津貼,但是他們不想等待,直接來這裡露天演出。好在戲劇節的寬容和自由,倒也沒有干涉。但是我們一致認為,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的屬於戲劇的神性光芒,絲毫不弱於大劇場裡山呼海嘯的大製作。

 

雖然只有三天,但每天都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穿梭在各大劇院看戲、聊戲,和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談天說地,這樣的日子,恍如隔世。我們已經習慣於在家裡戴著VR設備沉浸於各種虛擬實境之中,或是工作,或是娛樂,已經太少有機會與周圍的真實人群親身交流。而戲劇節卻提供了最好的機會。還記得臨行前一晚在酒局上,看著D市夜空中五光十色的廣告和燈火,戲劇節鮮豔的「T/F」標誌不斷浮現遊弋,朦朧中油然感慨,不論今夕何夕,感恩戲劇之神常在!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李然,上海外國語大學藝術教育中心教師,從事戲劇與電影藝術教學、教育劇場理論與實踐,電影、戲劇藝術評論撰稿人,同時為舞台劇編劇、導演。編導話劇:《等到戈多》、《醉生夢不死》、《方鴻漸》、《亂燉莎士比亞》等;編劇:《月亮和六便士》、《丹鳳街》,音樂劇《梵古》、《I Do I Do》、《月亮和六便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