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未來:思考近年香港劇場創作人培育的發展
上載日期︰2021年8月1日

 

探索未來:思考近年香港劇場創作人培育的發展

討論劇目:《她生》

初稿整理:梁妍,潘璧雲、夏如芸修訂

 

《她生》的靈感來源為西班牙劇作《Yerma》,採編作形式,並糅合了三則真人真事其中的材料 :現代都市女性Yerma受不孕困擾甚至考慮雪卵;農村婦女阿麗因超生而被迫母女分離;因家族需要而成為代母的阿花後來甚至成為中介,慫恿少女童婚代孕。

 

(一)文本與故事:結構未成熟

 

潘璧雲表示她對於文本的疑問較多。按她的理解,《Yerma》討論的不僅是生育,更是從此走向自毀甚至摧毀周遭世界的極端執著。她疑惑導演是否只選取《Yerma》其中關於「生育」的部分。以生育為題的文學和藝術作品多不勝數,那為甚麼是《Yerma》?觀戲後她看不透導演選《Yerma》的緣由。作品的三個故事,雖然選材不錯,呈現方法也多樣化,但她覺得故事之間較為割裂,找不到一個核心主題。她指出編作劇場的最大核心在於選擇與取捨。創作團隊中,李偉樂在其中擔任「文字創作」,她不確定他是否也負責選擇的工作。她認為這也反映著香港劇場生態中     很需要劇場構作這一崗位。她感覺目前作品的完成度不夠,比較接近習作,並認為如果能有劇場構作的參與,整個作品的結構會更加清晰及扣連,連成一體。

 

夏如芸指出,三個故事雖然橫跨不同面向,但都集中討論如何去生育。對於女性來說,不僅是生育,還有如何教、養的問題,涵蓋很多不同範疇的考慮。她對於故事未能涉及後面的部分感到意猶未盡。

 

(二)表演與演繹:能量可喜,體認未夠

 

陳國慧認為此次以小劇場形式的展現,演員在編作上也有很強的參與,而且在能量上的默契配合很有特色。潘璧雲也有同感,覺得這些演員各有才華,唱、跳、演、奏,表演很豐富。夏如芸本身是古典音樂評論的背景,較為留意能量的協作。她特別指出由演員劉雨寧領導的群舞一節,視覺呈現的效果很震撼,能量的爆發尤其驚人。

 

陳國慧觀察到這次作品中角色的構成和塑造,來自文本的素材不多,反而是在表演上所花功夫更多。潘璧雲認為話題的分量沉重,尤其是這些女性角色曾經歷的「苦」,而年輕演員也許相對缺乏人生經驗,對角色未見有深刻體認,表演相對浮於表面。陳琳欣飾演的Yerma,她處理台詞方面,節奏及輕重尚有改進空間,宜凸顯人物內心層次,讓觀眾也能得見Yerma的內在形像(inner image),明白她的掙扎。目前而言,觀眾較難有共鳴。飾演阿花的劉雨寧和飾演阿麗的白清瑩,其表演給潘留下深刻印象。她在她們塑造的角色之中體會到一種坦誠和感染力。飾演獵鷹的蘇振維設計富有個性,是個令潘期待其後續成長的演員。

 

 

(三)音樂與舞台設計:體現品味和技藝

 

作品使用了不少原創歌詞。潘璧雲猜測有些歌詞是故意不押韻,想藉此造成「玩味」效果,但她始終對於某些歌詞在吟唱時的效果覺得彆扭,認為需要多加斟酌。在音樂上,她很欣賞以手風琴作為音樂伴奏的選擇。夏如芸指作品中對於現場音樂的使用,讓她想起荷蘭導演Ivo van Hove以現場音樂去連結表演的手法。這個作品中不同故事之間,文字的連結不多,反而是交由音樂以更含蓄的形式去連結。不過,她感到某些環節中音樂反而「搶」過了表演,失了主次。

 

至於舞台設計,舞台上的巨樹和其枝丫的設計非常引人注目。陳國慧指出在作品尾聲,「樹」這個意象也被用來連結作品的不同片段。潘璧雲認為整個舞台設計是導演品味的呈現。夏如芸則提出,需留意「樹」既代表「生機」,另一角度看也代表「體制」,這就很曖昧了。生育在父權社會中是女性的責任和義務,但在當代而言,女性是否可以逃脫這個體制?她認為即便導演給出的是開放性結局,但選擇「樹」作為中心意象時必須小心。最後潘璧雲和夏如芸都認為導演和舞台設計對於對側觀眾席、中間演區的處理很具技巧,而演員的表演也同樣能夠駕馭這個觀演的設置。

 

(四)結語

 

整體而言,潘璧雲認為中英劇團以內部計劃形式培養導演和演員此舉難得。劇團願意投放資源給予年輕導演和演員幫助他們成長,反過來也為劇團本身注入新血。陳國慧提到以往天邊外劇團有「新導演運動」,鄧灝威也曾參與其中。天邊外劇團與中英劇團所用策略不同:前者直接選用經典文本來演繹,後者則從經典文本出發,由導演去作出自己的藝術選擇和表達。陳國慧對中英劇團此計劃的下一階段深感期待,期待看到年輕導演和演員的繼續成長。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