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10月,經歷多個月實體演出的取消或延期後,再次進入沙田大會堂文娛廳欣賞《致 最相似的人》的現場演出,作為觀眾實在感觸良多,也敬佩創作團隊在此艱難時刻對演出及創作的堅持,尤其是今次演出並非一般的音樂會或話劇,而是多媒體、實驗性及體驗劇場式的音樂會,加上創作團隊都在各自界別獨當一面,更令筆者好奇。
演出不設觀眾席,文娛廳變身大黑盒,中心點是一個圓柱形的白色紗網結構,大部份樂器包括低音大提琴、鋼琴、鼓、單簧管及長笛早已放置於圓柱結構內,觀眾入場後可自由於圓柱外的空間遊走,或在牆邊預設的少量黑椅坐下。開場的低音大提琴和琵琶合奏的段落,以及樂器的組合以及樂手的空間位置(低音大提琴在圓柱內,琵琶在柱外),已盛載東西/新舊/兩代之間的隱喻,合奏中將此隱喻轉化成音樂對話,即時點出「父子關係」的演出主題。
接下來的爵士風格音樂演奏亦相當精彩,音樂清晰帶出父子之間由兒子童年成長的喜悅、青少年的反叛到成年的回想的線性敘事。相信觀眾都會對父子/兩代之間或多或少有切身感受,故在演後談都觀察到不少感受性/感性分享。然而,對演出的討論就只能止於感受性層面嗎?從討論多媒體及體驗劇場式的表演美學,或許能讓我們對是次演出以至近年為數不少的多媒體實驗劇場,有更深刻的思考。
今次演出的宣傳皆强調製作「以去中心化的創作模式,以影像、裝置及音樂作為創作的主幹……以自己的專業交織創作」,並以「體驗劇場」為演出模式。觀乎表演空間雖然沒有觀眾席,只有圓柱形結構在空間中心,讓觀眾三百六十度自由地繞著結構外圍遊走觀賞及體驗,但是表演大部份時間仍集中在圓柱結構之內,錄像及燈光亦將焦點集中到這結構上。觀眾遊走不久後亦會發現無論走到那個角度,所得的觀賞景觀或有小異,但體驗實為大致相同。整個舞台美學雖無舞台—觀眾席之實,其構成的觀賞經驗也幾乎無異於在觀看舞台上的表演,而表演也離不開這圓柱形「舞台」中心。
線性的父子關係敘事是另一清晰的中心。除了可見於音樂,也顯然易見於錄像、燈光、舞台空間以至演員的表演:投射於圓形紗網結構上循環不息的小男孩、少男、成人及長者的錄像片段,以至極力依循音樂節奏及情緒及其線性敘事發展而變化的燈光(如配合憂怨音樂時的藍色燈,及代表青少年反叛和衝動時期的急促變動紅色燈),還有演員雖無對白但仍以線性敘事及角色心理寫實為基礎的表演模式。錄像、燈光、空間、表演和音樂差不多同步同時將中心線性敘事表現出來。當中雖然看得出各創作人在沒有導演為中心的狀況下以各自專業用心互相配合,然而各種媒體重重疊疊交織出來的,仍是在無名有實的中心圓柱「舞台」裡面,一而再地重複並同時以再現(representation)的美學手法呈現單一線性敘事。每個表演元素都以直接表現存在和强度(presence and intensity)為美學追求,可是這種密不透風、過份滿溢卻單一的美學,則難以容得下觀眾的重新感知並進行反思。故此,即使觀眾在演出中有多自主決定觀看路線,觀眾最終可以體驗的還是被動地接收各種密集的表演元素,以及大同小異的單一線性敘事。
如果多番努力的去中心化只是回到原地,停留於劇場常見的重複密集式再現真實及以線性敘事為中心的表演美學,那麽多媒體的演出和實驗究竟是為了甚麼?追求的是甚麽?反思甚麽?還可以有甚麼可行的方向?在多樣化且迴異的各式劇場美學探索中,德國著名現代作曲大師、音樂劇場(composed theatre)的先驅、導演、戲劇教育家海納恩.郭貝爾(Heiner Goebbels)為當代多媒體劇場美學提出了深邃的反思和探索的可能性。其探討劇場美學的著作《缺席的美學》(Aesthetics of Absence),當中「缺席」的概念正是針對劇場常見的再現式美學,以及對存在和强度的美學追求迷戀的有力反思。郭貝爾所探索及實驗的「缺席」,可以是中心線性敘事的缺席;可以是在再現美學下視為理所當然的聲音—視覺重複同步的缺席;可以是表演者缺席於舞台而只剩下其他表演元素;可以是對努力再現真實的戲劇動作、角色和情節的摒棄…… 不拘一格。但無論「缺席」面貌有幾多變化,歸根究底最核心的就是透過不同「缺席」去反思劇場種種約定俗成及視為理所當然的對於劇場媒體、美學及觀演關係的想法。「缺席」謄出空間,令劇場突破只重複再現真實的表達,釋放出劇場自身力量,讓觀眾在這力量和空間中,以及在作品中主動地和創作者共建體驗、重新思考和想像。觀眾不再停留於被動單一的觀看,而創作者也從重重複複的再現美學中釋放出來。「缺席」並非缺失,反更有力地彰顯「存在」。郭貝爾的美學探索當然不是唯一的可能性,然而《缺席的美學》最大的啟示,正是唯有在創作中時時刻刻重新思考劇場的本質及美學為何,才是多媒體實驗探索可能性的最大所在。
成博民 X 呂奡元 X 林灒桐《致 最相似的人》
評論場次:2020年10月10日,晚上8時
地點:沙田大會堂文娛廳
相片拍攝:陳岱昕
作者簡介:陳一云,從事燈光藝術及劇場創作,優異成績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碩士課程,主修燈光。作品及研究主力探索後戲劇劇場的光影空間,以及光影的音樂性、劇場性及表演性。去年獲邀於德國柏林藝術學院為慶祝《後戲劇劇場》岀版二十週年所舉行的 Postdramatic Theatre Worldwide 研討會中發表。近年與不同的音樂團隊、作曲家及粵劇藝術家合作創作演出,探討光影×音樂的種種可能。https://www.amychan-ligh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