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號 未來藝術異變的評論變異    文章類別
【專題】未來藝術異變的評論變異
說一個好故事,因為這關係到我們共同的生活
文:陳佾均

今年春天,隨著世界各地劇院因為疫情升溫而關閉,場館、藝術節和劇團陸續釋出大量線上資源。然後,關於媒介的批判隨之而來,我們知道錄影取代不了現場,我們不願劇場變成線上頻道,許多創作者提出種種直播互動的可能、因應形式改變內容,或進行混合現場和錄影的實驗;評論人思考線上聚集的不足和潛力、回顧多媒體實驗的延續或突破、提出體制批評和硬體技術的盤點檢討――在危機初始的震盪之下,全球劇場終於有了一個共同的困境,諸多思辨和提案紛紛探索線上形式的投射可能和互動操作。

 

由媒介出發的思考本來就是創作的重要座標,在文化評論的層次也意味著對觀演之間權力關係的敏感。在疫情爆發之際,這些即時的反思討論和資源投入產生了一種過去無法想像的動力和彈性(比如版權和網路工程經費忽然都推動了),然而隨著疫情的非常狀態拉長,我覺得上述這些指向「媒體即資訊」的反思漸漸失去描述世界的能力。思考怎麼、用甚麼呈現很重要,但呈現的內容如果不能回應社會,如果對於媒體的反思無法介入我們對於世界運作之物質技術的理解與想像,任何觀演關係的思考也難形成有效的批評。

 

尤其,劇場暫停了(雖大多場館已重新開始演出,但距離恢復「正常」――嘗試各種聚集交流和即時行動――還有很大的距離),世界卻沒有停擺。過去半年來外在世界因為疫情極度動盪,產業與許多國家的醫療體系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不同政府的危機處理能力受到質疑,此外,各地高壓政權藉防疫之名鎮壓異議人士、地緣政治的衝突一觸即發、原民生態棲地經歷浩劫、種族歧視與分化更加強烈等。種種舊有的結構問題(經濟、殖民、種族等)在疫情中更被突顯:世界各地面臨的挑戰其實非常不同。而我們必須,如女性主義哲學家唐娜.哈洛威(Donna Haraway)在多年前提出「處境知識」時就已經說過的,「對世界提出比較適切的、更豐富的、更好的說明,為了在這個世界裡好好活著」,我們不想透過一個「全球系統」來理解世界,「但我們確實需要一個全地球的連接網絡」。疫情正見證了這樣的情境,我們彼此牽連,無法自外於這個世界,但各自面對的處境,卻不是一個概念可以化約的。「我們需要關於意義與身體如何被製造出來的現代批判理論的力量,並不是為了拒絕意義和身體,而是為了活在意義與身體裡,同時保有走向未來的機會」,哈洛威寫道。1

 

哈洛威2017年在耶魯大學一次題為「Making Oddkin: Story Telling for Earthly Survival」的演講2給了我一個驚喜。她從自己領養了一隻混種的福爾摩沙犬開始,談到台灣鄉下隨處可見的健康野狗、福爾摩沙犬作為原住民狩獵重要夥伴,如何在日殖時期被日人殺害藉以砍斷其狩獵覓食的機會、原民在台灣民主化進程中的土地與狩獵權爭議、近年福爾摩沙犬的品種認證、觀光用途的原民風味餐,一直到吳明益的小說《複眼人》,她由自己的狗出發,勾勒了一整套包括物質與記號的網絡,「伸進時間、空間和意識」3,這些不同的層次都是構成(世界)歷史的向度,而我們都身在其中。

 

 

哈洛威從自己與狗的連結延伸出來的種種「接觸地帶」(contact zone),展現了「意義與身體」是如何鑲嵌在具體環境的互動之中,而非固著的認同,不具備一種本質。當她提及原民至今仍像過去一樣保有狩獵的實踐時,並不帶著任何懷舊或暗示那是某種固定本質的復興;在今昔找到對應連結的實踐所體現的是一種承繼,現今的處境不是單一線性的,而是複雜網絡的累積。我們承繼了各個複合性的災難和系統失靈,也承繼了種種敘事和隱喻,而它們不是想像而已,具有實際的建構力量。哈洛威一直致力於提出不同的隱喻形象,從消弭人為與自然界線的賽博格,到近期以「怪物世」(Chthulucene)4取代對於以人為中心的人類世想像等。隱喻是考察世界運作之物質技術的工具,因此可以重組這些攸關我們共同生活的想像。

 

回想疫情初期的種族歧視與分化思維,與各地興起的右派勢力,彷彿一切又落回舊有的本質論。在隔離和壁壘分明的時候,創作和書寫尤其必須突破認同政治固著的主體概念。具體而言,我們必須去考察更多領域運作的物質面向(透過人與非人的連結、傳統實踐的形成、集體想像的建構等),主動從自己的特定位置打開和其他位置連結的可能,以及去理解目前為止所承繼的各種交織,並不試圖用一個既定的概念來簡化它。哈洛威以「翻花繩」的意象為喻,來描述這樣的過程,我們承繼了一系列錯綜複雜的結,然而我們也可翻新其樣式,不用受制於單一概念。在創作中,我們藉此連結共通的處境,而評論可以與創作共同去指認、生產不同的隱喻,一起說一個更適切、更豐富的「好故事」。如哈洛威的雙關語,這是我們的責任(responsibility),我們也因此才能對世界有所回應(“response-able”)。

 

照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簡介:台北人,現居慕尼黑。戲劇構作、譯者。以戲劇構作身分連年參與臺北藝術節臺德共製作品,並與陳炳釗、馮程程、陳彥斌、黃思農等創作者合作。譯有《戲劇顧問:連結理論與創作的實作手冊》等劇作與書籍十餘部。

 

1 哈洛威,〈處境知識〉,收錄於《猿猴、賽伯格和女人 重新發明自然》,張君玫譯,國立編譯館與群學合作出版,頁301-302。

2 見耶魯大學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iEnSztKu8

3 哈洛威,〈處境知識〉,頁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