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號 香港文化記錄與口述歷史    文章類別
【焦點座談】製作人新定位:從兩岸四地表演藝術基建發展開始
從「製作人網絡會議」看台灣的製作人角色
文:Yukio NITTA

一場給製作人的工作坊

隨著表演藝術市場的成長,與共享華語文化的先天優勢,華人表演藝術團隊越來越積極建立各自的演出網絡。從導演與創作者的作品交流,到近年來逐漸頻繁的港澳台文本異地搬演,在不同區域的創作者或許正蓄勢待發,準備邁向同一個大市場。同時,在藝術家頻繁交流的同時,身為創作端重要推手的製作人,也在近年開始透過各式新的平台認識彼此並分享經驗。

 

崔石奎(Kyu Choi)


2014年由韓國Asia Now製作人崔石奎(Kyu Choi)發起的「亞洲製作人平台」(APP Camp, Asian Producers’ Platform Camp),便是以台日韓澳四地的非政府機構所共同建立的國際製作人網絡平台。而這次由西九文化區所主辦的「製作人網絡會議」,則著重於兩岸四地製作人的參與,期待在硬體蓬勃建設的同時,帶動文化工作者未來的職涯發展。來自不同地域的製作人透過上述平台,互換經驗與腦力激盪,就像是一場給製作人的工作坊,透過參與進一步累積實務面的思考轉換。

 

為何我們需要定義製作人?

在「APP Camp」與「製作人網絡會議」中,與會者皆討論了相似的命題,關於「製作人」的角色與定位。而為何我們需要先定義製作人,似乎也證明了長久以來製作人角色工作模糊的問題。獨立製作人鄧富權(Tang Fu Kuen)認為,製作人的勞力包括三類:機械式(mechanical)、情感式(affective)與腦力式(intellectual)。而不論是專長於哪一類型工作的製作人,都必須在工作的過程中重複提問自己:「為何我們選擇成為獨立製作人?」(Why we choose independent?)

台灣早期的表演藝術團體大多由創作者獨自創立,因此導演兼任團長兼任製作人的情形隨處可見。而隨著組織規模的擴張,才逐漸以責任分工的方式獨立出藝術行政與製作工作。但實際上,台灣許多表演藝術團隊空有頭銜,卻缺乏製作人的實踐。多數製作人的時間消耗於藝術行政的庶務工作,或淪為服務導演指示的執行者,因此行政或經理兼任劇團製作人身分的情形也時有所聞。


台灣的製作人缺乏主動性

因為整體環境對製作人身分的不確定,台灣的製作人性格多半是被動而服從的。在參與「APP Camp」與「製作人網絡會議」後,最先給自己的功課便是思考製作人的主動性。這裡的主動性並非全然是將作品的主導權由導演導向轉換為製作人導向,而是如何在作品成形的過程中,讓製作人得以充分施力又不干預創作。或許我們可以換個思考方式,若我們抽換一齣舞台劇的導演、演員或設計,都勢必改變作品最後的模樣,而今天如果是改由不同的人擔任製作人角色,是否能夠影響一個作品最後的面貌呢?

在一個明確分工的劇組中,其實製作人握有與導演相當的權力,我們能與導演抗衡,甚至影響創作者的某些決策。而製作人行使權力的前提,是必須要有充分的自覺,以理性的專業與藝術家感性的思考面向對話,同時分析環境與市場觀點,提供不同的選項與限制來實踐每個創作。而提供多元的途徑,也正是製作人可以發揮天馬行空創意的最大機會。


創意製作人≠藝術家

我們都知道,藝術家同時擔任製作工作容易發生問題,若製作人想要一肩扛起藝術的創作層面也是相當危險的事。我認為,製作人終究不是創作者,勢必無法跳離藝術家獨立產出任何作品。在「APP Camp」中,崔石奎(Kyu Choi)所強調的創意製作人(Creative Producer)角色,也一樣是著重於製作人該如何實現藝術家的想像。而我想身為一名創意製作人,在藝術概念(concept)發展的最初,在能與藝術家良好溝通的前提下,就可以適當地提供多元的想法,將各式創意揉合進創作的前端,並且媒合生產過程的後端資源,絕不是單一職稱(導演/製作人)導向,而是兩者共同一步步地完成創作。

因此對我而言,「創意製作人」一詞中的「創意」,是以創造性的思考或專業技巧,來協助藝術家,協助他們面對不斷改變的群眾品味與環境變遷。在台灣,多數人對於製作人的角色仍然不夠清楚,自然也無法理解創意製作人的定位。而身為一名獨立製作人,我們所能做的其實獨一無二,那就是在不同的製作舞台中,發揮自己功能的最大值,讓所有工作人員的角色定位清晰,甚至在無形中影響作品的模樣,那麼終究會讓大眾慢慢地了解,究竟甚麼是製作人。

作者簡介:出生於日本東京,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管理研究所畢業。從事現代劇場、傳統戲曲、科技藝術、現代舞、街舞、流行音樂等表演藝術獨立製作人,也兼任藝術相關領域日文翻譯與街舞舞者。自2008年起行腳法國、中國、香港、日本、巴西等地演出,參與關渡藝術節、台北藝穗節、台北藝術節等節目製作與行銷,合作團體包含天使蛋兒童劇團、牯嶺街小劇場、一當代舞團、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秀琴歌仔戲團、台北市國樂團、Meimage Dance、1911劇團、演摩莎劇團等。2014年與華人地區知名音樂製作人陳鎮川共同成立「耳東劇團」,嘗試整合流行音樂與表演藝術資源,促進更多跨界作品。同時並為亞洲製作人平台(Asian Producers’ Platform)台灣區代表,持續致力於連結台灣、日本、韓國等亞洲地區的表演藝術網絡。

 

照片提供:西九文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