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筆陣】腳踏實地方能凌波御空
文︰焦元溥 | 上載日期︰2015年3月9日 | 文章類別︰月旦舞台

 

地點︰台北
藝術類別︰音樂 »

2015年3月

我以前全然不喜歡芭蕾。

生長在台灣,實無太多欣賞此類舞蹈的經驗。後來到倫敦唸書,身旁有癡迷芭蕾藝術的友人,總是熱情推薦。聽他說得多了,有次我胡亂挑了場演出欣賞,結果反而加深刻板印象,認為芭蕾實在僵化造作,究竟有何好看?

聽我此言,朋友不以為忤,居然繼續推銷:「你若看了這場《舞姬》(La Bayadère)還覺得如此,那我從此就不叫你去看芭蕾。」

這場演出有何特別呢?朋友說《舞姬》是男主角搭配雙女主角的戲碼,劇院通常都排兩位首席舞者和一位第一獨舞者,但這場不知何故,居然三位都是首席舞者,還是首席中的首席,鼎鼎大名的天王天后。這種組合若不去看,簡直浪費人生。

我不知道甚麼首席不首席,畢竟我對芭蕾一無所知,熟悉的名字都是古人。可是既然朋友殷勤勸說至此,那就再去看這最後一場,讓他死了心也好。

果不其然,朋友從此再也不用和我推銷芭蕾,原因卻很不一樣——男主角一出場我就被迷住了。他認真專注到還沒開始跳舞,光是現身就足以征服全場。兩位個性截然不同的女主角,也精彩到令人難以置信。舞姬的柔弱善良與委屈,公主的任性刁鑽兼張狂,全都表現得絲絲入扣。戲還沒演完我就盤算,這些舞星何時還要再登台?我可絕對不會錯過!

後來我才知道,之所以眾星雲集,在於這場還真不是普通演出,而是為錄影發行所作的表演,成果大家也可購買DVD一探究竟(由Carlos Acosta,Marianela Nuñez,Tamara Rojo演出,Opus Arte發行)。而我之所以不厭其煩地訴說這個經驗,除了警惕自己的偏見可以有多可笑,更重要的是它再一次提醒我一個極其重要卻又常被忽視的道理。

有次和鋼琴大師白建宇(Kun Woo Paik)餐聚,聊到許多奇怪現象,特別是古典音樂廠牌與經紀公司廉價的造神手法。「我真不懂」,白建宇說,「要推廣一門藝術,不就應該拿出最好的作品與最好的表現?一旦被最好的東西打動,那個感動才會真實深刻,也才能讓人有動力繼續探索這門藝術。」

若要和外國人介紹香港美食,我們自會介紹心中的最佳手藝,而不是隨便丟塊叉燒就算是廣東菜,沾了醬油就宣稱是中餐。這裡的「最佳手藝」不見得是昂貴餐廳或明星食府,而是誠誠懇懇煮一碗麵、煲一盤飯,老老實實有滋有味的小店鋪。在我欣賞的諸多舞者中,大明星固然出色,卻也有許多不那麼出名,卻總是真心表現的舞者令我深受感動。可嘆的是相較於身形步法無所隱藏的芭蕾舞台,愈來愈重視商業宣傳的古典樂界,現在卻多吹捧技藝欠佳,僅以外貌或噱頭取勝的「明星」。這不是古典音樂在二十一世紀的存活之道,而是飲鴆止渴,僅會加速這門藝術的衰微。

白建宇其實只提了一個面向,而我們可以再從另一角度觀察。一般評論「三大男高音」(The Three        Tenors)的羅馬音樂會以及後續演出,除了認為這是史上極其罕見的成功商業組合之外,往往不忘加上一句「如此演出讓更多人認識歌劇藝術。」許多人討論郎朗,也認為他「推廣了古典音樂」或「讓更多人走入音樂廳,認識古典音樂」。
 

「三大男高音」羅馬音樂會(擷取自網絡影片)

 

問題是,這並非事實。

以古典音樂家養成過程為發想的日劇《交響情人夢》(のだめカンタービレ),幾年前在台灣轟動一時,隨後改拍的電影版更創下票房佳績。那時凡是以《交響情人夢》為號召,演出劇中出現諸如貝多芬《第七號交響曲》、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鋼琴協奏曲》、蓋希文《藍色狂想曲》等作品的音樂會,幾乎都賣座滿滿。然而不過幾年,現在實際情況是推出上述曲目已不再能保證票房,即使以《交響情人夢》為宣傳也一樣。

道理很簡單:當年的爆滿票房,來自「想聽電影主題曲」的「觀眾」,而非古典音樂的「聽眾」。當電影熱潮過去,貝多芬還是貝多芬,拉赫曼尼諾夫仍是拉赫曼尼諾夫,那不是他們真正關注的焦點,自然也不再有興趣。

同理,衝著「三大男高音」而去的聽眾,首場可能仍多是歌劇樂迷,之後就變成因商業宣傳而去的一般觀眾。對他們而言,「三大男高音」就是一場「秀」(show)。去看表演只是去看名人唱歌,和歌劇一點關係都沒有。帕華洛帝過世前曾至台中舉辦戶外演唱會,一樣吸引大批群眾,但這無法刺激觀眾進而欣賞歌劇,台灣歌劇製作仍然辛苦。郎朗(與其模仿者)音樂會中的觀眾,多數是來看明星。他彈什麼曲目或彈成什麼樣子,對他們而言一點都不重要。去郎朗的音樂會,你會見到大批從沒見過的聽眾,但古典音樂並沒有因此而「被推廣」,因為這些「大批沒見過的聽眾」也不會走進其他音樂會。他們只是來看名人秀,並不是來欣賞古典音樂,不會因為聽了他們,就繼而欣賞齊瑪曼(Krystian Zimerman)或蘇可洛夫(Grigory       Sokolov)。「三大男高音」所販售的,不是歌劇詠嘆調,而是名人組合;郎朗與其模仿者所推廣的,並不是古典音樂,而是他們自己。

作為在法律保護下的商業行為,推銷自我或商品並沒有不對,但我們不能自欺欺人,認為「三大男高音」或郎朗與其模仿者所獲得的經濟利益,就等於歌劇藝術或古典音樂的成功,甚至認為這些推廣了歌劇藝術或古典音樂。我們樂於見到古典音樂充滿有趣的話題花絮,但這不該是推廣精緻藝術的主要工作。要推廣,說到底只有一條路,那就是認真介紹作品、認真詮釋作品,讓閱聽人知道自己欣賞的創作,有多少層次與面向可以品味,有何其豐富的內涵可以探索。

要拿出最好最誠摯的詮釋與演出,還必須苦苦用心扎根教育,一而再再而三,不厭其煩努力推廣。不用說,這辛苦非常又孤獨寂寞。初期看不到效果,往往進三步退兩步,前面卻還有一萬步。

但這也是唯一可行且值得走的路。

一如芭蕾舞者令人目眩神迷的鞭轉迴旋,無不來自刻苦不懈的辛勤奮鬥,藝術從來沒有捷徑,就連推廣藝術也是如此。唯有踏踏實實走出每一步,所得也才會是真真正正的前進。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1978年生於台北。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音樂學博士。著有樂評選集《經典CD縱橫觀》系列三書(聯經,2005)、《莫札特音樂CD評鑑》(聯經,2006)、《遊藝黑白—世界鋼琴家訪問錄》(聯經,2007;日文版首冊於2014年六月由Alphabeta Publishing發行)、專欄選集《樂來樂想》(聯經,2008)與《聽見蕭邦》(聯經,2010)。最新著作為古典音樂入門書《樂之本事》(聯經,2014)。

文字創作之外,焦元溥也擔任台灣國家交響樂團(NSO)「焦點講座」策劃,「20X10蕭邦音樂節」和「Debussy Touch鋼琴音樂節」藝術總監,以及台中古典音樂台與Taipei Bravo電台「焦點音樂」和「NSO Live雲端音樂廳」廣播主持人,前者獲台灣金鐘獎最佳非流行音樂節目獎(2013)。